更新时间:2024-03-02 14:47
造林质量指造林树种、整地、苗木、栽植质量、成活率或保存率、造林密度、造林面积等。
一、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性
1.森林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它能给社会提供木材及其它原材料,同时有吸储温室气体、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林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造林质量决定着造林绿化的成败,是确保森林覆盖率快速提高、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目标的一个关键。造林质量问题无小事,从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管护到长大成材是一项周期长、连续性强的工作。其中的任何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造林彻底失败。因此各地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严把关营造林工程的作业设计质量、种苗质量和造林施工质量,以及各地造林质量管理基本情况、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3.随着各地营造林意识的提高,全国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然而造林难以成林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我国目前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亿元的资金建设林业工程,如果采取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国家对林业财力、物力的投入,也浪费了人们的辛勤劳动,因此,要真正想享受到造林给人类带来的福利,如何提高造林质量就成为林业生产中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提高造林质量的途径
1.科学地做好造林规划
在造林的前一年,就要做好造林规划。各级管理部门、各单位或造林户通过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各司其职。根据林业用地现状,合理搭配树种,制定造林任务。虽不同地区的造林工作有不同的方向和任务。但都必须制定详细的造林技术方案,包括整地方式、造林季节、造林品种、造林密度、苗木来源、苗木规格、管理措施、投资预算。
2.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措施
①因地制宜。
提高造林质量,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是基础。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情况,来选用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适合造林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树种栽种,决不能违背造林树种的生物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盲目“滥竽充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求把握天气,一般晴天起苗不超过1天,阴雨天可延长2天。苗木调运安排也要考虑劳力组织和道路状况,确保造林进度不受影响。
②选用优质苗木,提高成活率是关键。
在造林绿化时要选用顶芽完好、无病虫害的一级苗木,从源头上遏制成活率低、林木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的出现。在树苗栽种前要预先检查好树苗的主根侧根是否完整无损。为了保证其根系完整,挖坑时一律深挖,在运输过程中要用湿草覆盖根部,装卸要小心谨慎,避免造成机械损伤。另外还要尽量做到苗木随到随栽,避免假植丧失苗木成活需要的充足水分。苗根既不能失水也不能烂根,以免影响成活。
③遵循栽植要求,改善栽植技术,做好管护工作。
栽植时要严格按照栽正、疏根、提苗、踩紧、盖松土的要求进行,起苗前要注意保证水分的充足,栽植中要掌握“挖大坑、栽正中、根舒展、莫中空、提提苗、踩踏平、浇足水、沉实成”的技术要领。栽植后,要对树体、土壤和造林地进行管护。林木生长过程中,还要耐心地进行灌溉、施肥,每年进行1次松土除草,最大限度地促进林业生长。
④构建林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在林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威胁,一方面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的破坏与伤害。为了防范自然火灾,必须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防治病、虫、鼠、鸟、兽害,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加大林业疫情除治力度,实行综合治理。为了更进一步规范人的行为,应该通过法律甚至辅助以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3.加强管理
政府要鼓励把林业发展成商品性林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资源配置,但国家要以宏观调控的方式辅助,由政府提供造林资金或是由政府出资购买现有林并按质论价,这样,生产经营者都会为追求最大利益而重视人工造林的质量。进行管理升级后不断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实现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很多,一个是非技术因素,另一个是技术因素。下面从影响造林的非技术因素和技术因素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
(1)非技术因素
①不健全的政策因素
无论项目是否适应当地情况,统统引进。造成浪费。每年繁琐的检查验收,各级领导视察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负担。
②不健全的管理因素
③恶劣的自然环境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严寒炎热剧烈变化,造成造林质量低下。同时由于连续的干旱,在造林投资不变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补植补造,造成造林质量下降。
以上几个方面,严重制约着造林质量的提高。因此,调整造林政策和改革造林机制是搞好林业工作和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2)技术因素
①没有充分做到适地适树。立地类型划分过于笼统。有时对于一个造林小班来说,立地条件复杂多样,不能用一个立地类型或一个造林模型来表达。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设计程序化,概念化,不够灵活。因此在树种选择上不能很好贯彻适地适树这一原则,甚至出现树种选择错误的现象。
②良种化程度不高。目前林业建设项目很多,看到育苗有利可图,出现了人人育苗的现象。苗木市场鱼龙混杂,良种苗、低劣苗争夺市场,人情苗、关系苗遍布各地,严重影响了造林质量。
③造林密度偏大。近年来由于大部地区林业项目是以生态建设为主,造林密度有所下降,趋于基本合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人为扩大的现象,超出造林密度的上限,给将来幼林的抚育带来困难。
④树种组成单一,林分结构简单。乔、灌、草相结合是最佳的森林生态模式,混交林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纯林,这一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营造的纯林面积仍大于混交林面积的面积,这一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今后应大力推广混交林。
⑤人工林经营粗放,管理落后。一是经营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道路、围栏、营林房、通讯供电4方面相对于造林面积来说显得十分滞后,远远满足不了林业建设的需要,对今后的管理十分不便。二是幼林抚育跟不上,光造不管的现象比比皆是。上述两方面也是造成林分质量下降的原因。
二、对策
(1)转变观念、端正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按市场规律搞好林业建设
迸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楚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退耕还林后,要依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已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对目前仍未绿化的要采取措施限期绿化。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对农户不愿意承包的,可交回集体另行处理。对目前仍由集体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模式。
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对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为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
(3)严格项目工程管理
林业工程和其它项目工程相比,林业工程项目单一,时间较长,便于将来管理,工程建设内容与经营内容一致。但是其它工程项目周期短,目标具体,易出成果。另外林业提供的成果是半成品,需要稳定的管理队伍。这些就决定了林业工程除按一般工程管理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既要关注结果更应该关注前期和过程。二是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PQC),即从任务落实、规划设计、施工整地、苗木准备、造林栽植、护林防火、抚育管理等等实行全质管。实行按计划管理,有多少钱干多少活。
(4)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切实做到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造林树种、林种及施工管理。造林模式要多样化,适当增加乡土树种造林比例。营造生态公益林以混交林为主,留足原生树种。沟、川、梁、坡,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5)规范施工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每年要在雨季前完成整地,提高土壤含水量。活化土壤。有条件的地区,要搞超前整地。杜绝表土打埂、生土回填,边整地边造林的做法。实行工程招标制和专业队施工。
(6)加强科技工作,提高科技含量
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造林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换率。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大科技推广队伍。利用成熟的林业技术,组装配套,因地制宜,搞好建设。加大抗旱造林力度,大力提倡使用容器苗、生根粉、保水剂等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以提高造林质量。在造林树种选择上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对于条件特别恶劣的地方,首先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这样才能保证树木成活。对于用材林树种,选择速生、丰产树种。生态林建设要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兼备的树种。
1.造林质量评价方式
造林质量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根据营造林管理指标和质量指标来进行综合评定被核查单位的造林质量情况。
所谓营造林管理指标是指人工(更新)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每项造林方式的以下管坪指标:
第一,作业设计率:须有设计说明书、设计图、表(卡)并符合各重点工程相应的要求。
第二,设计施工率:须按照作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施工。如实际造林小班与造林作业设计的优势树种、位置、范围、造林密度等不一致,视为来按作业设计施工。
第三,检查验收率:须有检查验收成果材料,并能反映作业时间、作业地点、面积、树种及作业质最等基本内容。
第四,建档率:须有文字及图、表(卡)等基本档案资料。
第五,管护率:制定了管护措施、配备有管护人员,且小班(地块)内没有明显的人畜破坏。
第六,抚育率:人工造林小班(地块)至少经过一次抚育作业。工程造林小班(地块)同时还应实施作业设计所要求的相应抚育措施。
第七,育林率:封山育林小班中进行过人工补植、补播、平茬复壮、除荸整地、沙障阎沙、抗旱浇灌以及点状、团状疏伐等人工辅助育林活动。
第八,质量指标:从2002年综合核查实施以来,我国人工造林检查验收的重点指标一直是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检查的具体对象是被抽杏到的造林小班。采用样行或样地调查法调查成活率、株数保存率。
2.造林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和社会影响的评价。目前,世界林业的发展趋势是全面进入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益水平和持续性,提高决策水平,有助于我国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生态建设现代化,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因此,增加并完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可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长远意义。但现在在营造林综合核查中,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尚未建立。
(2)缺少对造林质量评价的定量分析。用率作为评价指标只能判断其有没有存在,而无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如作业设计,只要有就能得满分,但其作业设计的质量却完全没有评判标准。近几年在核查过程中已经发现诸多这方面的问题,像设计不合理、先造林再设计等情况就不能从核查指标中反映出来,而其又是影响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外林业项日部分评价方面已摆脱叙述性分析而趋向定量分析。定量分析能够更客观、更直接的对对象进行评价,避免了因主观因素带来的认识偏差。
(3)对一些重要评价指标的缺失。
①造林密度。国家和各重点工程的造林技术规程都对造林主要树种的初植密度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但是,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造林密度往往超出规程规定的密度上限而远远大于合理的密度范围。在现行的综合核查规程中只把未达到造林密度作为判定造林小班面积核不核实的一项因子,而合不合适,能否满足造林需要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
②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国家造林技术规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都明确指出要选择多树种造林,防止树种的单一化,增加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中,还将物种的多样性作为防护林建设质量考核的重要因子。但是现有的综合核查技术规程中,只有“混交率”这一简单指标,不能满足对造林树种的多样性的评价要求。
③适地适树。国家造林技术规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对造林树种的选择均提出了要求。而现行的综合核查技术规程中,无适地适树的虚用状况的调查与评价指标。
3.相关建议
(1)丰富造林质量评价指标。林业项目的评价指标涉及到方方面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应当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参数,如造林实绩和造林成效之间,各重点工程之间都可以采用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因此,可以增加部分核查因子来满足对各营造林工程质量评价的不同需要。
(2)增加造林质量影响评价。林业重点工程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因此,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影响评价分析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进步,实现其发展目标,避免相关风险,提高项目的效益水平和持续性,我们可通过选取典型观测点,采用delphi等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来对造林质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社会影响评价方面,应包括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对人民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影响影响等,因此可选取就业率、林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对林业重点工程认识程度等因子。经济影响评价方面,应分析评价该工程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涉及就业、分配、技术进步、地区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结构、提高效益)等方面,可选取资金投入、木材产值、林副产品产值等因子。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评价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可选取森林覆盖率、林地蓄水量、CO2固定量等因子然后对各个观测点进行实地调查,得出各个评价因子的观测值,再进行化转换来进行比较评价。
(3)完善造林质量评价体系。在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方面,发达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系统的方法和程序,并且已经形成一个有效的和完整的质量管理循环和评价体系。但是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和评价体系也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为此,我国应尽快组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管理体系。同时,为加强项目评价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应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估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