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47
《遐方怨·欹角枕》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篇前两句为写实之笔,写其疏慵倦怠,相思无绪的情态。接着全写梦境,于梦中见到伊人的情景。而伊人之行止也是情有所思的形象。虽只有短短几句的描绘,但婉转入深,尤其是结处二句,含蓄飘渺至极,是一首绝妙之作。
遐方怨①
欹角枕②,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沈水香③。湔裙归晚坐思量④。轻烟笼翠黛⑤,月茫茫。
①遐方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此调有两体。此词为单调三十二字,七句四平韵。
②欹(yǐ/qī)角枕:斜靠着枕头。欹,通“倚”,斜靠着。角枕,角制或用角装饰的枕头。
③博山:博山炉,香炉名。以盖上的造型似传说的海上博山而得名。又一说,像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此,故名。沈水香:即沈香,一种香料。
④湔(jiān)裙:古俗元日至月底,士女酹酒洗衣于水滨,袯除不祥。又称湔裳,湔衫。
⑤翠黛:即妇女的眉毛,亦可指碧绿的远山。
斜倚着角枕,掩住红窗,梦中我又去了江南,去了她的家中,她家中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沈水香燃出了烟。她到河边去洗衣,回来时天色已晚,她闲坐在窗前,心事满腹,若有所思。淡淡的雾气升起来,渐渐笼罩着远处的青山,薄薄的月光浩浩荡荡。
此词可能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沈宛南归后,词人孤独一人,百无聊赖而作此词。
此篇前二句为实出之笔,写其疏慵倦怠、相思无绪的情态。白日已经消匿,孤独寂寞的夜晚又来临了。词人斜倚角枕,百无聊赖,而红窗已掩,伊人难归。于是只有睡觉,希冀在梦中与伊人相会。
“梦到江南”以后就全写梦境了,写于梦中见到伊人的情景。“伊冢博山沈水香”一句是虚写。只见博山炉一片青烟缭绕,状如愁思,伊人又在哪里。“湔裙归晚坐思量”,原来伊人洗衣晚归,正在思量。那么,她在思量什么呢,此一追问,思念的当然是词人自己了。因此,伊人之行止也是情有所思的形象。虽只是几句淡淡的描绘,但婉转入深。尤其是结处二句,含蓄要妙之至。“翠黛”乃为女子,而今这位女子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彰显朦胧之色,一如词人对她的思念,行若江水,连绵不绝。而“月茫茫”三字,给全词增添干百韵味。这种“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写法.确实将诗人的一往深情表达得极为深致动人。
全词清新自然,但读来也颇为动人,写法上则倾向于利用现买与多境的对比,来突出身处现实中的独自痛苦的强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这是一首怀念远人之作。全词似乎在讲述一个梦境,梦中的她正处江南,也正思量,恰如这轻烟笼翠的月夜之景,亦幻亦真。已然不知是她的思念,或是词人的思念。全词读来有一种淡淡的感伤。”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