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7 14:37
道坪镇,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西北部,北距银白高速建中匝道口8公里,南距福泉市区47公里,是福泉唯一一个既有矿区又有园区的乡镇,平均海拔1250米,最高处海拔1524米,位于大路坪村谷顶大坡,最低处海拔700米,位于气坪村谷汪深组,因整体海拔较高被称为“福泉小西藏”,又因矿产资源富集,被称为福泉的“工业粮仓”。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丰富的磷矿资源交相辉映,成为了清水江流域东岸上一颗闪耀的高原明珠。道坪是福泉乡贤会的发源地,是矛盾纠纷多元调解“112”模式升级版的创造地,2019年获评“贵州省征兵先进单位”,2020年获评“国家卫生乡镇”,安置区群众李维超获“全国励志易地搬迁群众”,同年12月,黔南州第一部村志——《谷龙村志》问世;2021年被命名为“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镇国土面积220平方公里,辖10村2社区(场坝社区、英坪社区、大路坪村、谷平村、高坪司村、谷榔村、谷龙村、泉飞村、茶场村、气坪村、翁初村、心巧村),总人口4.2万人,有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森林覆盖率60%,有着传承600年的国家“非遗”——福泉阳戏,又有着贵州最大的磷及磷化工原材料基地,所以被人们誉为“阳戏之乡·宝藏道坪”。
清为高一牌、二牌和四牌地。民国属高坪乡。
1952年设道坪、谷龙、泉飞、气坪、翁初等乡。
1956年撤销谷龙、气坪2乡。
1958年撤乡建道坪公社。
1961年后建道坪、泉飞、气坪等公社。
1984年社改乡。
1991年合并置道坪镇。
截止至2023年6月30日,道坪镇下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随明军征滇黔时,转战来到平越安抚司,率部先后征服高坪一带的苗王、金牌王、尚帝天、袁恶虫、潘地长等土著民族,明朝授忠武校尉长官世守高坪土司;建文二年(公元140年)传子李仁,世袭至清末李书年,管理高坪事务,正因是高坪土司的衙门所在地得名“高坪司”。 明国初,高坪司隶属平越县大麻窝区北乡第四保,即现在的谷榔村;民国时的高坪乡所管辖范围是现在的整个道坪镇所辖区域。
道坪镇是国家“非遗”——福泉阳戏文化主要传承地。福泉阳戏传统民族与民间技艺一体的原始戏剧,分“阴戏”“阳戏”两种戏种,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戏”。最活跃的属于道坪镇谷龙这一坛,谷龙阳戏坛于明朝初年由军傩传入平越卫城南门一带,后传入道坪地心,其后又传入谷龙、水银山等地,如今还保留着原始生态文化范样并开展活动的仅有3坛(原始道具只剩1坛)。据考证,道坪镇谷龙阳戏就是其中一支传承完整完好的原生态阳戏,至今仍然活跃在秀山黔水之中。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建成了黔南第一座阳戏文化馆,支持成立了福泉市富银阳戏文化有限公司,作为全省唯一一支民间艺术文化队伍参加昆山“百戏盛典”展演。
矿产资源。道坪镇矿产资源富集,尤以磷资源为最,已探明储量约10亿余吨,是全省新能源电池和磷化工原材料供应基地,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和磷化工发展的“大后方”,扮演着“重化工北移”战略实施的重要角色,是贵州磷化集团瓮福磷矿最大的原材料基地,也是川恒集团化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基地,又是福泉优质磷矿的主采区和洗选区,被誉为“福泉—瓮安”千亿级世界磷化工产业基地的“工业粮仓”。矿区覆盖面积69.38平方公里,占镇域面积的31.5%,目前共有英坪、磨坟、穿岩洞等8个采矿区,近年年生产磷矿石约800万吨以上、产值80亿元。全市磷矿资源98%集中分布在镇辖区茶场村、英坪社区、谷龙村及高坪司村境内,目前聚集工矿企业30余家,带动就业约2200人。
道坪立足自身特色,形成了“一带两区三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一带即以牛建大道为主的沿线特色产业带,两区即翁初至心巧大阪、谷平格老保至上大坪两个优质辣椒产业示范区,三基地即翁初田坝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大路坪岩门集中育苗示范基地、茶场谭家院优质茶叶产业示范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全镇13000亩辣椒、9000亩洋芋、3000亩精品水果、2000亩茶叶和1000亩梨。福谭茶场作为福泉境内为数不多的大型茶场之一,位于道坪镇茶场村谭家院组,占地1800余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周边近300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茶场风景优美,走进其间让人心旷神怡。2020年因地制宜发展“村社合一”探索“组社合一”,大路坪村“村社合一”入选全省可推广20个经典案例。
麻嬢洞位于道坪镇大路坪村岩门组的一座半山腰处,是一个特大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洞中有众多罕见的神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当地传说曾经有位叫“麻嬢”的神仙住过此洞,因此又称“麻嬢洞”,还有着“向麻嬢借碗”的美妙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麻嬢洞内宽敞的地方,犹如十里长廊;狭窄区,只能供一人弯腰慢行;平坦时,犹如水泥路面;崎岖时,必须扶壁而行。环视洞壁,俨然一个地下画廊,到处是钟乳石和石头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像集体坐禅的八百罗汉,有的像癞蛤蟆看星星,有的像攀树遥望的猴子,有的像裂开的果核,又像树叶化石,还有的像皇帝出行时的华盖,各种造型数不胜数。看遍溶洞景观,令人啧啧称奇。溶洞最底层有条流水舒缓的暗河,流水在落差极小的河床上流淌,有着“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
谷汪深清水江红军渡口位于福泉市和开阳县的交界处,距道坪镇政府驻地14公里,西岸是开阳县的羊场高寨,东岸是福泉市道坪镇气坪村谷汪深村民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3-15度。谷汪深红色文化源于1935年4月4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带领部队到达清水江边后,大张旗鼓地架设浮桥,做出要东进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阵势。200多名红军来到清水江(今气坪村谷汪深组)的桐梓林渡口;经过数小时的紧张铺设,搭起一座长约50米、宽约2米的轻便浮桥;下午6时左右,红军部队五六百人到达新渡口,经浮桥进入平越县谷汪深寨。从渡口到寨子近2000米的山路上燃起篝火,大造声势,安营扎寨。
高原明珠、特色小镇
道坪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上演了一场“千堆篝火”的战略传奇,绘就出了一幅璀璨高原明珠与工矿特色小镇辉映交融的壮美画卷。道坪镇由原道坪镇、原高坪镇合并而成,结合贵州省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示范城镇标准,以现有的道坪镇镇级街区为主体,辐射带动高坪、谷龙两个村级街区经济共同发展,实现“1+2”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将道坪建设成独特的兼具文化传承底蕴和独立工矿特色的服务型小城镇。
目前,道坪发展成为了各具特色的三个街区,即:道坪街区是道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为全镇政治中心,具备医疗卫生、教育、商贸、餐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涵盖场坝社区场坝、看牛坡、街上三个居民小组和五新社区;高坪街区位于高坪司村,是原高坪镇人民政府(现高坪司村村委)驻地,处于牛场—道坪中枢位置,由当时乡政府成立后当地村民自行聚居成集,经过多年的发展规划,已具备医疗卫生、商贸、餐饮、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完善;谷龙街区位于谷龙村场坝组,是矿区经济中心,于1949年开设成集,依托其境内矿产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瓮福磷矿等工矿企业搭建矿地共赢平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人居环境、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村民幸福指数等方面不断增强,经岁月洗礼及小城镇规划发展,已具备医疗卫生、教育、商贸、餐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等基本服务功能,功能配备齐全。
道坪镇地处福泉市境西北部,东邻牛场镇和瓮安县,南接仙桥乡,西以清水江为界,毗邻贵阳市开阳县,北与瓮安县接壤,距福泉城区45千米,区域总面积220.94平方千米。
道坪镇地处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250米,最低处海拔700米。
道坪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道坪镇境内主要河流为清水江,有冷水河、谷龙河、阳保河等支流;清水江全长25.2千米,自然落差1013米,年均流量37.17立方米/秒。
道坪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暴雨、冰雹、大风、阴雨、低温、凌冻、寒潮等。
道坪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磷、钾铁、炭煤、硅、钼等10余种,主矿种为磷矿;磷、钾储量大、品位高。2011年,道坪镇有耕地面积23673亩。
截至2011年末,道坪镇总人口27855人;另有流动人口4411人;以汉族为主,达26448人,占94.95%;有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共1407人,占5.05%。2011年,道坪镇人口出生率10.52‰,人口死亡率4.65‰,人口自然增长率5.8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5人。
截至2017年末,道坪镇常住人口为31270人。
截至2018年末,道坪镇户籍人口为40193人。
截止2022年,42149人。
道坪镇有X909县道经过境内。
麻嬢洞位于道坪镇道坪村岩门组的一座半山腰处,是一个特大溶洞,分上、中、下三层。当地传说曾经有位叫“麻嬢”的神仙住过此洞,道坪镇因此又称“麻嬢洞”。
2020年7月29日,道坪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荣膺2021-2023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21年12月,被贵州省林业局列入“2021年贵州省森林乡镇”拟命名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