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31 10:43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一切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论和态度。在历史上,道德虚无主义有各种理论形态。中国战国时期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否定社会的善恶、是非、君子小人之别。魏晋时期出现的《杨朱篇》则以否定善恶之别为其享乐主义作辩。
例如,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会说,杀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本身既无固有的正确性,亦无固有的错误性。道德虚无主义者认为道德来自于构建,是一套人造的复杂规则和建议。道德信奉者可能在心理,社会或经济上占据优势,但道德本身不具有绝对实在性,它甚至不具有相对实在性。
道德虚无主义既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也不同于道德普遍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允许道德陈述,相对于文化或个人上,为真或为假,但道德虚无主义认为道德陈述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真值;道德普遍主义则认为道德陈述具有客观意义上的真假。道德虚无主义意味着道德怀疑主义(或道德怀疑论)。
据辛诺特-阿姆斯特朗(2006A),道德虚无主义的基本论点是:“没有什么是不道德的。”(§3.4)。然而,这个论点存在多种表达形式。道德虚无主义有两种重要的表达形式:错误理论和表达主义。
道德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达主义。表达主义否定“道德判断试图对道德特质进行描述”的观点。表达主义者认为,当某人说某事不道德时,他并未论及此事的对错;人们作道德判断时,仅是表达情感,而非陈述事实。
“我们没在卖力地说,嘿,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没在起劲地唱,瞧,这些行为,动机,政策里具有这样的道德特质。恰恰相反,我们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是指挥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事。比如说,当我们谴责酷刑时,我们这么做——表达反对,道出厌恶,抗议执行,鼓动他人参与抗议。我们可以做这么多事,其间不必有真假。”
因此表达主义归属于非认知主义。道德上的非认知主义认为,道德陈述缺乏真值。
错误理论建立在三个原则之下:
因此,当我们思考事物的道德特质时,我们总是掉入错误中。当我们做成道德判断时我们试图陈述真理,但因为没有道德真理,所有我们的道德主张都是错误的。
这三个原则推导出没有道德知识的结论。知识需要真理为要件。如果没有道德真理,那么就没有道德知识。因此道德价值纯粹是空想。错误理论结合了认知论中道德语言由倾向真理的语句组成的主张以及虚无主义理论中没有道德事实的主张。如同虚无主义本身,错误理论有多种形式:总体错误、预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