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0 07:41
道教音乐(成都道教音乐),四川省成都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汉顺帝年间(126年-144年),张陵(张道陵)于今成都大邑县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因此,鹤鸣山被称为道教发源地。之后,张道陵弘道于青城山,从此青城山道脉不断。现成都地区宫观内的道教主要属于全真派,正一派道士则大部分散居民间。
经韵用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道教及其文化的发展。成都道教经韵用乐虽不能说长盛不衰,却也可谓赓续不绝。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高道寇谦之和南朝的三洞法师陆修静对成都道教用乐进行了整理和创新。唐末高道杜光庭入主青城山后,又对成都道教经韵用乐进行了系统整理,形成了南韵。明末时期,道教因战乱而衰微,南韵也呈凋落之势。直到清初,在青城山道士陈复慧和学者刘沅的推动下,南韵才再度复兴。清康熙年间,湖北武当全真道士陈清觉、张清夜相继来到成都,带来了全真教通用的科仪音乐,时称北韵。清光绪时,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二仙庵道士宋慧安往北京白云观学戒,并将白云观道教音乐引入成都。自此,成都道教用乐南北兼容。
由于历史原因,成都道教文化曾遭受严重破坏,幸而成都道教经韵用乐未完全断绝。20世纪70年代末,青城山高功江至霖口述、记录整理出170余首“成都道教音乐”中的60多首。今青城山天师洞副当家、江至霖的弟子吴理冲道长(坤道)还能完整地唱出北韵曲目近50首以及大部分南韵曲目。
成都道教音乐内容丰富,曲目众多,主要流派有静坛派、善坛派和行坛派,谓之三坛道乐。静坛派和善坛派的道乐是同一体系,其主流属道教全真派音乐系统,声乐形式主要使用全真正韵;器乐形式主要使用细乐,通常以笛子、铛子、铰子为主奏乐器。行坛派的道乐为另一体系,其主流属正一天师道、民间伙居道士音乐系统,声乐形式主要使用广成韵,极富四川地方音乐特色;器乐形式主要使用大乐,通常以大锣、大鼓、唢呐为主奏乐器,发声宏大,风格粗犷、热烈,民间气息浓厚,具有明显的民间道坛色彩。行坛道乐过去主要有成都地区的广成坛道乐和法言坛道乐。
成都道教音乐的形式有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形式有独唱、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有鼓乐、吹打乐以及管弦合奏等。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成都道教音乐常用于道教的早晚功课和斋醮科仪活动中,一些早晚坛功课经音乐,由咏唱式、讽经腔、念咒腔和诵诰腔构成其基本框架;斋醮科仪音乐则由乐师的唱诵和经师的伴奏组成。
静坛派代表性曲目有《阴小赞》《下水船》等;行坛派道乐代表曲目有《步虚》《救苦赞》等。
成都道教音乐是中国音乐史和道教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目前,成都道教组织松散,乐师散布各处,曲目缺乏整理,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
董至光,男,汉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道教音乐(成都道教音乐)。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道教音乐(成都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成都市道教协会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05年5月,青羊宫道乐团代表四川省首次参加由中国道教协会在广州举办的第五届道教音乐汇演荣获一等奖。
2009年完成出版《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专著。
2013年,成都市道教协会在青羊宫举行成都道教音乐艺术团成立庆典。
2015年,由成都市文明办主办的市民道德讲堂特意邀请了成都道教音乐艺术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道教音乐”来到市民们中间。
2018年,在第十八届道教音乐汇演中,成都道教音乐艺术团表演的《剑胆琴心》将武术与古琴完美结合,还表演了《南清宫》和乐诵《道德经》。
2023年11月9日晚,由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指导、成都市道教协会主办、成都道教音乐艺术团承办、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成都青羊宫、成都尚影广告有限公司等总策划的“耕耘十年,春花秋实,道韵悠扬,礼颂盛世”——成都道教音乐艺术团建团十周年庆典晚会在成都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