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4 22:56
避难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ì nàn,指躲避、逃避灾难或迫害;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1、谓躲避、逃避灾难或迫害。2、谓避开困难。
《韩非子·说林上》
1. [take refuge]∶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2. [seek asylum]∶寻求庇护所。
1、谓躲避、逃避灾难或迫害。
①《韩非子·说林上》:“庆封为乱於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
②《三国志·魏志·袁涣传》:“遭天下乱,避难 交州 。”
③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这的是我避难的机谋,趓灾的见识。”
⑤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一○回: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琅琊。
⑥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贾子敖,扶其母奔于梦泽以避难。越椒出屯蒸野之地,欲邀截庄王归路。庄王闻变,兼程而行,将及漳筮,越椒引兵来拒,军威甚壮。越椒贯弓挺戟,在本阵往来驰骤,楚兵望之,皆有惧色。”
⑦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
⑧机灵 《香雪海·感激与祝愿》:“我正在香港政治避难,并参与筹备香港 《文汇报》的创刊。”
2、谓避开困难。
①《孔子家语·屈节》:“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
②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
③《元史·良吏传一·卜天璋》:“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④《元史.卷三五.元宗本纪四》: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宦,避难就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