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7 10:57
邓家驹,著名油画家,一九三五年生。江西黎川人。1951年在《江西画报》任创作员。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画室。任教于天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1970年调入红太阳展览馆(现天津博物馆),1985年调入天津画院。后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从事创作工作。1999年退休。曾任天津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现任天津美协副主席。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作品有《开学第一天》(1960年毕业作品,以其受到美术界瞩目,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建设山区的人们》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太行秋》、《红军万岁》、《和平解放北平》、《松本龟次郎与青年周恩来》、《海河漕运图》等。
改革开放后,作品多次赴法国、卢森堡、韩国、日本、台湾、新加坡展出,优秀作品被国内国家级博物馆和大使馆收藏。
1996年应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邀请赴总部驻地巴黎搞个人画展。主要作品《海河漕运图》和太行山区风情系列获得很高的评价。
日前,由西洋美术馆策划承办的“运河的记忆——邓家驹画展”拉开帷幕,作为本市唯一入选“文化部2008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的本市画家,邓家驹的名作《漕运图》《皇会图》等一批艺术精品走进了观众视野。
本次展览是画家第一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和出版画册。主办方表示,近年来天津对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美术展览已成为增进本市与各地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西洋美术馆填补了天津以展示西洋油画为主的美术馆的空白,搭建了促进国际间美术合作交流和展示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新平台,成为本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窗口。同时,西洋美术馆集展示、交流为一体,以展示油画艺术品为主,同时敞开美学艺术殿堂,面向国际美术品市场,构筑与国际美术界交流的平台。通过与国内外艺术馆和美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外优秀美术作品展,向国外推介代表中国创作水准的作品和画家,推动中国美术产品走向世界。
情定漕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美协举办“文革”后首次全国画展,这是一次画家们重生后的亮相,题材自选,作品署名,知识分子终于有了个人价值。邓家驹当时正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做美工,做了十几年,画家的心麻木了,作品也随之概念、僵化。
究竟选择什么题材参加画展?画天津港口?五大道小洋楼?这些都不是天津独具。他翻看天津史、海关史,还有博物馆领导和历史学家的同事们兴奋地帮忙出主意:中国的南北大运河,是和中国长城一样的伟大工程——画家决定选取清乾隆大运河漕运的全盛时期,描画出因漕运而生的天津城市景象。
再现天津漕运盛景
邓家驹正是选取这个题材为画面,用三年时间,走遍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考察明清建筑,走访民俗风情,大小构图七十多张,用油画绘画技巧又融汇中国国画的勾描手法创作绘出漕运图。
这幅画涉及人物三百多个,神态各异,几十个情节故事,都有历史考据。画面上宽阔浩渺的三岔河口是海河、南运河、北运河交叉形成。河面上,南来北往的大小漕船,运载着粮食、布匹、砖石,河上另有官船民船渔船还有吹拉弹唱的花船。三岔河口两岸是繁荣的城市景象:香火繁盛的天后宫,是水上运输的最高保护神;宫前大道上一队队漕工手捧自家漕船模型,到天后宫还愿,感谢天后对海难的护佑;宫前更有求财、求子、求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随着漕运的兴盛,三岔河口两岸店铺林立,商贾汇聚——杨柳青年画、风筝魏风筝、津沽包子、龙嘴大铜壶茶汤、走江湖的艺人、典当的当铺……繁华的都市也惊动了乾隆的游兴,画面右上角就是皇上的行宫东花园。康乾时期,中国国门渐次开放,画面上也有表现:英国派特使马卡尔尼到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中国皇帝,他坐的大船也需要在三岔河口换乘内陆小船,画面上的英国三桅杆船正是他所乘坐。画面的重要位置有一艘中国兵舰,兵舰上已出现有机器操作的舵轮,表示国外的先进机械在康乾时代已传入中国。
邓家驹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清代生活照片,与历史学家做研讨,漕运图从画面结构、情节故事、街市建筑、风俗民情,甚至人物的服饰帽饰,都有史料依据。这幅画后来到法国巴黎展出时,法国美术史界称漕运图为“史画”。漕运图完成后影响很大,先后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天津厅和天津迎宾馆大厅复制成列。
“皇会”接棒“漕运”
2004年,邓家驹完成了漕运图的姐妹篇《皇会图》。
这是一张以人物刻画为主的历史画,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正逢天后诞辰,民间正在举行盛会。皇帝与民同乐,从此天津的《天后会》便成了皇帝御赐的“皇会”,名声大振。画家表现的正是皇会盛景:以天后娘娘为首的五乘轿辇,被贵族子弟抬举着,走过天津的大街小巷,沿途万人欢呼跪拜,民间的各路花会,争奇斗艳,各展异彩,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这幅画同样有三百多个人物和几十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活跃鲜明,场面浩大,富丽堂皇。邓家驹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度过,熟知天津历史和民俗。他为人朴实,一贯坚持画有情感的题材,甘于寂寞,肯下苦功。他的老同学,著名油画家和理论家钟涵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尤其是画天津社会民俗历史的两幅大画,可以说是传统的《清明上河图》一路的现代发展,国人这样搞的不多。”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张帆 《皇会图》 《开学第一天》 邓家驹: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邓家驹的祖父邓养源是国画家,父亲邓尉梅清华大学文科毕业后在报纸主笔。幼年时的邓家驹即痴迷绘画,抗战时期受画家司徒乔、傅抱石、张文元、李可染的影响,绘画有很大进步。19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其毕业作品《开学第一天》是当年评价最突出的一张优秀作品,被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收入中国美术全集。
每个画家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虽然艺术界功利之风日盛,但邓家驹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追求。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曾这样评价邓家驹:“邓家驹与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有一股愚呆之气,赤日炎炎,他依旧是长衣长裤,大靴子,整日埋头于画布颜料之中,他也常有不随和的地方,他决不随波逐流地赶时髦与追潮流,决不见异思迁,他始终如一地追求写实主义风格,邓家驹将有限的人生珍惜着节省着,不去角逐名利,不去专注金钱,他的精力专注了时间集中了,他的画也就上去了!”如今,当年中央美院的同班同学都已经成了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这个昔日班长却依然默默独守着一份“愚呆”之气。这是一个简单的人,却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我从小就爱画画,在地上画,捡了灶坑里的木炭在粉白的墙壁上画,甚至在弟弟妹妹的脸上画。父母都很鼓励,但意见不同:母亲说,应该像王勉画荷一样,去写生,去临摹;父亲说,小孩子,只要有兴趣,随意而为吧。父亲给我更多的是引导启发,讲童话故事、诗词歌赋,开阔视野。我的祖父是国画家,这种家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从幼小就痴迷绘画。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眼界也逐渐宽广。我接触了许多俄罗斯电影和小说,尤其是俄罗斯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让我豁然开朗,明白这才应该是我人生的追求。我提出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深造,领导很支持。1954年,我19岁,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退休后我依然经常在生活中感受、写生,不断提高对写实主义的认识和表现技巧。写实主义也是常在常新的,内在有它可创造性的一面,仍然对我有极大吸引的激情。作为我个人来说,从小我就接受的是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它给我带来过巨大的震动和无比享受,后来我接受的技能也是写实方法的训练。当我远赴俄罗斯,进入博物馆,站在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这些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巨幅作品面前时,我仍然像个孩子一样怀着无比的兴奋和激动。现实主义绘画的写实手法,我远没有学到位,我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太多,需要改变自己的也太多太多。
绘画是我所爱,是我所能,我的荣誉也是绘画所赐。离开绘画我别无他长,甚至不会交友不会应酬,更不会应对这大千世界里的复杂变化。我这一生多忍让也多听从,渴望追求的就是安静、平静、简单,争取和谐的环境,以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画画。
在兰州的时候,我家和西北戏剧学校同在一所大院,放学后我常背着书包去看练功演出,尤其对京剧很是着迷。渐渐的,也能唱几句。校长看我天赋不错,多次到家里动员父母让我学戏,但都被拒绝,我也就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