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景发

更新时间:2024-09-12 16:58

邓景发(1933年8月4日—2001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广东番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33年8月4日,邓景发出生于上海。

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

1952年,转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5年,攻读复旦大学电化学专业研究生。

1959年,复旦大学电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63年,任复旦大学讲师。

1978年,任复旦大学副教授。

1984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邓景发在中国国内研制成电解银催化剂,并用于甲醇制甲醛的工业生产。自行设计、组装了多种近代能谱仪,在中国国内建立了一个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表面吸附和催化过程的表面催化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把非晶态合金以高分散形式负载在大比表面的载体上,解决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比表面积小和热稳定性差的缺陷。研制成几种新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用于加氢反应。研究出环戊二烯催化合成戊二醛的新方法,为碳五馏分的利用开拓了新的领域。

截至2001年5月,邓景发在中国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物理化学》《催化作用原理导论》《物理化学学习指导》等。

人才培养

邓景发认为知识需一遍遍的打磨,学生的基础知识才会更加扎实。他要求学生每个实验一定要重复三遍,因为三遍都证实的数据才有可靠性。邓景发对于硕士和博士有更高的要求,每个硕士生毕业时至少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每个博士生毕业时至少有两篇以上的SCI论文被发表或录用。

邓景发与范康年合作编写出版了《物理化学》教科书。

邓景发长期主讲《物理化学》基础课,还为研究生们讲授《表面化学》《分子催化》等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化学前沿”讲座,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邓景发培养了大批的科研人才,截至2001年5月,他培养了28位博士和22位硕士,如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陆靖,复旦大学教授乔明华曹勇李振华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邓景发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旧社会家庭,家境贫寒。年少时,家遭到侵略军炸毁,曾随母亲流浪街头,后在友人帮助下,母子靠摆饭摊谋生。邓景发白天上学,早晨和晚上协助母亲购物、记账,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母亲常以国难家难的事例教育他“勤奋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艰难的少年时期和母亲的谆谆教导对他的爱国情怀与坚持精神有着深深的影响。

邓景发具有慷慨博大的长者仁爱,有慈父般的关怀,对待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为了改善饮食条件,他购置了在九十年代初还属于高档消费品的电冰箱和微波炉,为加班熬夜的学生送去宵夜;对于在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邓景发也慷慨相助。

人物评价

“邓景发是中国电解银催化剂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开拓者,高校真空表面化学研究的先行者,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对推动中国金属催化和新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卓越贡献。”(《邓景发先生传略》评)

“邓景发是开拓创新的先驱,是科研成就等身的化学家,是桃李天下的著名教育家,更是高尚的党员模范。他用朴素的品格,朴实的精神,不灭的热情,不懈的坚持,引领化学领域创新;他教书育人,撰写教材、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严师也是慈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用行动诠释‘要一生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评)

“他(邓景发)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同济大学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