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树德堂

更新时间:2021-12-15 12:43

清代咸丰皇帝晚年无子,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好不容易怀上了身孕,却又不幸患了“血症”,虽四方寻医问药,但医治无效,以致形成习惯性流产。此时,平阴县东阿镇籍的户部侍郎陈宗妫郑重地推荐了家乡邓氏树德堂阿胶,懿贵妃服用阿胶后,果然治好了“血症”,并喜得龙子,这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于是,咸丰皇帝大悦,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三件礼物,即一件四品官服黄马褂,一个手折子和一幅“福”字,并封树德堂阿胶为“贡胶”。邓氏树德堂阿胶作坊自获得黄马褂、手折子和“福”字之后,即把“福”字作为商标,并将“福”字印在胶片上,在树德堂堂店上悬挂,作为该堂店的招牌。这种带有“福”字标记的阿胶,其包装特别讲究,绢裱盒装,古朴典雅,古色古香,赏心悦目,其标记图案为一花瓶,口插三枝方天画戟,并盖有东阿县印。图案上印着的“福”字,还是每年进贡皇宫的凭证。

简介

阿胶之渊源

阿胶是老少皆宜、滋补作用卓著的宝贵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

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中讲道:“出东阿,故曰阿胶。”驴皮胶则始见于《千金·食治》。当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阿胶作为皇室贡品最早见于《水经注》:“岁尝煮胶以贡天府”。当地传说1871年清朝派四品饮差大臣监制“九天贡胶”,当时皇家专放养12头黑驴于狮耳山上,冬至时,宰杀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胶成长方块状,晾干后进贡朝廷,此名当源于此。

汉代之前是以“胶”入药,未有“阿胶”之名。“先秦有胶多种即‘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没有驴皮胶,表明早期药用胶的多样化。”至汉《神农本草经》已有“阿胶”、“傅致胶”之名,但也没有指明是由何种材料制成。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中明确记载“煮牛皮作之”,但后魏《齐民要术》指出:“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煮”。可见,当时认为什么皮都行。

唐《本草拾遗》中记载:“诸胶皆能疗风,而驴皮胶主风为最”,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为牛皮,本经阿胶也用牛皮,是二皮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当以鹿角所作之,但功倍于牛胶,故鲜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伪耳”。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造之,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可见此时牛皮、驴皮胶已成两大主流,且认为驴皮胶药用好于牛皮胶,驴皮胶已占主导地位。

明代李时珍曰:“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黄透如琥珀色的是牛皮胶,光黑如漆的是驴皮胶。明代已以驴皮为主,有的明代本草著作,甚至指出是黑驴皮。

清代以后,《本草求真》、《本草述钩元》、《神农本草经读》、《增订伪药条辨》等都记载:阿胶应以乌驴皮和阿井水制成,而把牛皮胶当做伪品。现《中国药典》已明确阿胶原料是驴皮。

现况信息

阿胶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为继承发展祖国医药遗产,使阿胶这一中药珍品造福人类,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阿胶生产。1950年,国家组织并投入一定资金,把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庄氏太子衡老药店等东阿镇阿胶老字号集为一体,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专业生产厂——平阴阿胶厂,邓氏第五代传人邓世祥带着咸丰皇帝御赐手折子进该厂当技术顾问,“树德堂”“福”字被注册为商标,分别被山东德兴堂阿胶制品有限公司山东福胶集团持有。作为正品阿胶的保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