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锵

更新时间:2023-08-08 21:11

邓永锵(1954年~2017年8月29日),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邓肇坚爵士的长孙,南海九江人,生于香港。邓永锵幼年曾在香港接受教育,就读喇沙书院,其后到英国留学,

个人经历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永锵,天资并不特别聪明。他在香港接受的小学教育的时候,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第一名。

1966年,中国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运动,“革命”热潮也波及香港。内地国家政治的变幻,严重影响着香港,乃至世界。当年的香港,社会动荡,民心惊恐,经济极度萧条,仿佛世界末日来临。

因为当时社会混乱,政局不明,人人自危,导致外国商贾纷纷撤离,华资外移。经过多方面的考虑,邓肇坚爵士的长子邓伯勤遵从父亲意见,率领本房一家移居英国。

时年12岁的邓永锵,随父母移居英国生活。他在英国中学毕业后,考入伦敦大学攻读哲学课程至毕业。他随即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修读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学位。期间,邓永锵更应父亲的要求,到法学院修读法律。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内地随着文革的结束,政治经济日渐稳定,国家放弃闭关自守方针政策,逐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身在香港的邓肇坚爵士年事已高,他看到中国内地已日趋稳定,香港前途光明,而且此时的邓永锵在英国也学有所成,于是便将孙子招回身边。

邓永锵博士回到了香港。邓肇坚爵士将他安排在自己的邓氏律师楼当见习律师,准备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青年时代

青年邓永锵其实并不喜欢做律师工作,更不高兴在祖父的眼底下做一些琐碎的事务,他有自己事业的大志。于是不久便离开了邓氏律师楼,加入英资太古洋行有限公司,又回到了英国。

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谈判开始。不久,中国政府领导人邓小平更提出了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一国两制的管治理念,在全世界特别是英国各阶层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邓永锵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到中国大陆去看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大陆,封闭了多年,在很多外国人甚至香港青年人的心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他特别关心来自中国内地的讯息。这时,正好给他遇上了一个机会:中国的大学开始招聘外籍教师,承担现代专业课的教师任务。

邓永锵非常高兴,因为他获得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聘请,去指导当时北京大学刚刚恢复的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将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介绍到中国。

作为第一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香港人,邓永锵在北京大学里享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住在北京大学的专家楼,月薪六百元人民币,这是当时相当于中国国家领导人级别待遇的高工资。

邓永锵博士的教学工作也很成功,他将现代新哲学知识传授给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而这批博士研究生学成之后,许多精英进入了中央政府领导人的智囊班子。

风华正茂、年方29岁的邓永锵博士,当时正与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张淑仪小姐在热恋之中。1983年11月,邓永锵博士宣布与张淑仪小姐在北京结婚。他的婚礼,在北京各阶层引起了轰动。当天,在北京天主教堂,宾客满座。来祝贺与观礼的嘉宾中,很多是专程从海外和香港来的亲友,其中包括了英国驻香港三军总司令夫人。

婚后日子

婚后,邓永锵夫妻在北京度过了一段很温馨的日子。平时,他们会像一般北京市民那样乘搭公共汽车,往返于北京大学与市区各处。每逢到周末或假日,夫妇俩会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京市的大街小巷,在平谈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邓永锵自小接受西方教育,极有个性,爱好文化艺术。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外国古典音乐。他爱吸雪茄烟,当要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会一支一支,接续不断。他也像爷爷邓肇坚爵士一样,爱穿唐装长衫,具有学者风范。永锵亦喜欢收藏中国书画家、雕刻名家的真迹,如张大千、邱亚才、朱铭等人的作品。他也喜欢结交文化名人,喜欢阅读文学名著及诗集。

1984年,中国要大力开发沿海石油矿产资源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一时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财团的石油公司争相进驻中国的南海、黄海沿岸,都想在中国打第一口井。这时,邓永锵结识了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的总裁克拉夫先生。这位与中国商界做生意多年的英国商人,知道要想获得在中国资源的开采权,必须要借助邓永锵与中国当局的良好关系,所以他盛意邀请邓永博士当他公司的驻香港的代表,开拓公司在中中国地的业务。邓永锵待到与北京大学的合同期满后,便告别了北京大学教坛。邓永锵先生又回到了香港。哲学博士离开了哲学“乌托邦”的理想境界,走进社会现实世界,出任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驻香港代表,开始了他遨游“商海”的人生新里程。

2005年3月10日,邓永锵获英国广播公司邀请,参与BBC中国周于上海制作的电视辩论节目“问与答”,担任嘉宾。2006年7月,邓永锵推出新书《An Apple a Week》,并在旧中国银行大厦举行新书派对。其新书序言由前港督彭定康撰写。

邓永锵早年曾获英廷授予OBE勋衔,在2008年新年荣誉名单中,他复获勋KBE勋衔,成为爵士。

人物轶事

成功原因是运气

邓永锵觉得,最大的因素是运气,luck,fortune,right place,right time(运气,好运,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你可以很努力,一天做25个小时。可以从圣经读到各种文化书,但是如果没有运气,你一定不会成功。That's life(那就是命运)。

港督彭定康为邓永锵的新书《An Apple a Week》作序,写下了这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邓永锵是谁?他是已故香港慈善家邓肇坚之长孙;他开创了中国传统服装品牌“上海滩(Shanghai Tang)”;他是“中国会”俱乐部的创始人,在香港、北京、新加坡都有连锁机构;他还有雪茄公司,被称为“雪茄大王”;他同时还是个地产实业家。

在香港人心中,他是上流社会的人,他的名字总是和这些名人联系在一起:戴安娜王妃、安德鲁王子、克林顿、凯特·莫斯、何鸿燊休·格兰特等等,而事实上,早年,这位爵士还曾经两度因为赌博而破产。邓永锵大口大口地抽着雪茄,又旧事重提,说起自己的赌博,这位“赌徒”对自己当年的冒险并不后悔。他还要再冒险一次,他说他要做中国时尚界的“邓小平”。

冒险:越赌经验越丰富

邓永锵的父亲是独子,因为身体不好并没有实现长辈的心愿,所以邓永锵是爷爷最疼爱的孙子。13岁那年,邓永锵被爷爷送到英国念书,没想到,背负长辈期望的他,却几度迷恋赌博。

20岁,邓永锵在赌场输光了爷爷给他买房子的4万英镑。就在这时,爷爷的律师给他打电话,说要去看看他新买的房子。“怎么办?”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有个住豪宅的朋友,房子价值6万。他就跟朋友借房一天。律师来之前,他把屋子里的相片都换成了自己和家人的。

律师一走,他把房子还给了朋友,还问朋友借了5000英镑,再入赌场。第2个星期,他用5000英镑赌回的6万英镑,向朋友买下了那间房子。“不得了!我真是很开心!”

他借钱的历史不止一次,5年后,他又破产了,走投无路向伦敦当地很有名的中餐馆老板借5000英镑,“其实我一时也还不出,但是我告诉他,我的家在香港很有名望,我一定会还给他。他当时只有一个条件,‘等将来,你要帮我一个忙。’我心想,只要你肯借我钱,别说一个,十个我都答应你。”十多年后,这位老板两次打电话给已经是著名“上海滩”老板的邓永锵,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去“上海滩”工作,“那个女孩很聪明,在我那儿干得很好。没办法,他爸爸当年对我那么好,我一定要帮的。”

两次破产,最后却起死回生,如今再回忆起当初的自己,他一脸坏笑,“这两个故事算是我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了,说明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冒险一点,为什么呢?Take a risk,will give you experience(冒险会给你经验)。可以知道自己可以应付什么样的困难。如果我还有机会再破产两次,我还是一定可以再赢,因为我的经验太丰富了。”他如此解释自己的“赌徒”精神,“输的时候,就不能抱着越赌越多,越大的心理了,那样肯定不行,一定要赌实一点。而当你赢的时候,要用最多的钱赢多一点。

朋友是什么?

朋友很重要。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帮朋友做了一件事,就希望他将来能帮我做一件事。这个看法是不好的,我帮他做什么事,是我自动去做,也不是希望他将来帮我,帮他是自愿的。朋友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跟我做朋友,我能帮的就一定要帮你,I am what I give,not what I am given(是给予造就了我,而不是索取)。

要成为衣服的“邓小平”

我要开另外一个牌子,就叫Tang Tang,more Chinese、cheaper、younger(更中国、更便宜、更年轻),目的就是打到中国市场,中国的时装太靓了,跟15年前太不一样了。有很多中国设计师跟风西方的看法,我才不要,我要我们中国的看法。我要把30年代时装发展到21世纪的中国来。希望15年以后,有一天,中国有能力做出世界顶级服装品牌,让国外的人开始想念我们中国的衣服。如果你没在中国成功,你的牌子就不会成功,至少不会很成功,因为中国有13亿人,有1300万人穿你的衣服,就不得了了。

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中国的时尚革命,我想成为衣服的“邓小平”,变革者。以前都说那个依夫·圣·洛朗创立了女裤给女人,我觉得不对,我说是毛主席,1949年,每一个中国的女性都是穿裤子的!

时尚:毛主席都穿唐装

对邓永锵来说,最吸引他的,还是资本。1994年,他创立了非常有名的“上海滩”。

“哈哈,其实那个时候主要是我没钱,所以要做生意。人家以为我要创办文化,其实完全为钱啊!中国那个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看到很多中国的工厂都给外国人做服装加工。 Calvin Klein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加工,但买家根本看不见是中国造的。一件在广州卖5块钱的T恤,在国外可以最少卖到70块美金,所以我觉得肯定有机会。我喜欢穿唐装,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我不但要用中国的工厂,而且我们时装应该有中国的文化。毛主席、孙中山以前都是穿上海30年代的唐装。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呢?”

“上海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立起来的。在国外,老外买中国服装,都会去上海滩专卖店,每年打折时,排队盛况更是空前。邓爵士很有头脑的地方在于,2000年,他将“上海滩”多数股权出售给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Richemont),从此逐渐走上了世界顶级品牌之路。这家瑞士集团拥有卡地亚和登喜路。在现任执行主席雷夫逸(Raphaelle Masne)的带领下,“上海滩”由原先的纯粹中式风格转变为中西合璧,并制定了世界级奢侈品的计划。《商业周刊》预言,“上海滩”会成为中国的“香奈尔”,因为幕后金主历峰集团实力雄厚,通晓时尚业一切规则,可以源源不断支持这个“中国的时尚婴儿”。

上海滩在国内卖,属于奢侈品,价格高得和国外大牌一样,有人问邓永锵,“你中国人的衣服,凭什么卖那么贵?!那中国人怎么买得起?”邓永锵笑了,“为什么Gucci那些名牌可以卖那么贵?我觉得我们一点都不贵!你们就是太追求国外的名牌,觉得中国牌子不应该这么贵。可是我们一样可以啊!我们不贵不行,不贵我们就没有利润!上海滩一共卖出唐装2500万件,说明喜欢的人很多!”

邓永锵有次和一个朋友穿着“上海滩”来北京,结果走在街上,他说自己被当成怪物,“就好像我们进了动物园,大家都来看我们!我在西方穿,从来没人觉得怪,反而回到了中国,大家不习惯。其实穿在身上舒服是最重要的,可是人们还要讲究品牌,哎!”

他大手一挥,意气风发。“明年!我要再来做一个新的牌子,你们等着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