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9 21:54
邝启常(1915 -- 1984),原名 邝杞恒,广东开平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抗日救国,也为了深入了解日本,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日本研究热”。在这一热潮的影响下,中国青年学生纷纷学习日语、东渡留学,邝启常就是其中一位。1935年夏,邝启常在日本求学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第二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日本的留学生纷纷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9月,邝启常也回到广州,任中共广州地下党支部书记、中共台山支部书记。
敌工部来了一批“日本通”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沦陷后,当地部分中共党员隐蔽下来,坚持抗日救亡斗争,邝启常与另一部分中共党员奉命北上奔赴延安,并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抗日武装与日军浴血奋战。在延安,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共领导人,出于“知己知彼”的策略,开始在战略、战术上研究敌人。
1941年,有日语基础的邝启常从延安马列学院调入八路军总政敌工部任党支部书记。随后,八路军总政敌工部又招集了一批懂日语的中青年干部,如王学文、李初梨等及日籍人士,如共产国际代表、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等,成立“日本问题研究会”,邝启常担任研究员。“日本问题研究会”的工作一方面加强研究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做好对日军俘虏的教育工作。
邝启常与同事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在窑洞里收听日本广播,分析北平、天津等城市地下工作者收集转送来的日本报刊、资料。每天清晨,野坂参三会先阅读分析日本报刊、资料,将重要信息标注出来。随后,大家再一起核对信息、分析资料,并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报告。每周下午,邝启常和同事们会先听取野坂参三作关于日本问题的报告,听完报告后,大家一起就一周以来在工作中遇到难点进行讨论,共同提高对日本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这一时期打开了对日本研究的一个新局面。邝启常先后参与编辑了《日本便览》《敌国汇报》,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此前,在延安的刊物上很难见到有关日本国内形势、国民状况等方面的论文。
《敌情》半月专刊的勤奋编辑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随后,中央直属机关纷纷在《解放日报》设立专栏、副刊、专刊。邝启常知道后马上和“日本问题研究会”的同事们成立编辑部,在《解放日报》的第四版设立了《敌情》半月专刊。移动图册
邝启常除了定期在《敌情》半月专刊发布八路军总政敌工部获取的日军信息情报之外,还经常为《解放日报》其他版面撰写对日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在《解放日报》的副刊、《敌情》半月专刊上,邝启常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他撰写的文章,既有对日军战术分析、战略揭露的:如《一月敌情·西太平洋日寇继续败退》;也有日军在国际上的动态及在华日统战区的情况:如《日寇在菲律宾牵引的傀儡戏》;篇幅既有短评简报,也有长篇连载;内容既涉及重大题材,也有杂文漫谈。
邝启常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特别关注日本社会,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后,他无暇写作,在《解放日报》设立半月专刊,使邝启常又拿起笔杆积极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馍馍少吃几个,担子多挑几斤。”这句话一直是邝启常在延安时期为党工作的行动准则,延安窑洞的艰苦条件没有阻碍他忘我的工作。邝启常为了写好文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伏案创作。他还经常在窑洞里挑灯夜战,阅读分析、翻译整理日文资料。
邝启常在对日本问题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不仅受到领导的重视,还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成绩的背后是辛劳的付出。邝启常自幼就有眼疾,紧张的文案工作使他的双眼过度疲劳,最后到了离开眼镜就寸步难行的程度。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中共中央决定开辟湘粤边根据地,中央军委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南下干部大队,邝启常从八路军总政敌工部抽调出来,集中到营、团干部队准备南下。出发前,邝启常的眼镜突然丢失,为了不拖累队伍的出发时间,他在没有眼镜的情况下就跟随队伍出发了。在一次穿越敌人封锁线时,邝启常因没有眼镜无法行走,幸亏同队的战友紧紧拉住他的手带其穿过封锁线才脱离危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6月23日 总第3083期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