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18

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音有nǎ、nèi、nà或者nā等,最早见于《说文》小篆。“那”本从“冄”声,即“髯”的本字。当“那”用于地名时,读作nuó;古代表示疑问副词或者疑问代词的“哪”也多写作“那”,读作nǎ;现代汉语常用的表示指示代词的“那”则读作nà;用作姓的“那”则又读作nā;“那”还可以通假为周代的国名“聃”,此时读作nán。

字源演变

那,形声字。“那”本从“冄”声,即“髯”的本字。汉印尚作“图2”,现代汉语隶变为“那”,已失去其表音功能。《说文》:“那,西夷国。从邑,冄声。安定有朝那县。” “西夷国”此即《史记·西南夷列传》所称的“冉駹”。而《说文》所言的“朝那”则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这种用于地名的“那”念为nuó。古代表示疑问副词或者疑问代词的“哪”也多写作“那”,不从“口”,或以为是“奈何”的合言。此义念nǎ。现代汉语常用的表示指示代词的“那”则念nà。“那”还可以通假为周代的国名“聃”,此时念为nán。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西夷国。从邑,冄声。安定有朝那县。

说文解字注

西夷国。

其地当在今四川之西。《史记》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冣大,在蜀之西。又谓牂柯为南夷,邛筰为西夷,𨙻葢卽冄駹之冄字,古今字也,按文王之子耼季。贾逵、韦昭皆云:耼、国名,但其地阙,《史记》作冄。索隐云:冄或作𨙻。终莫详其地也。《左传》:庄十八年有𨙻处。杜云:𨙻处、楚地。凡若此等异地同名者。今皆不引以兹䋣芜。

从邑。冄声。

诺何切。按冄声本在七八部。双声合韵也。《小雅》《商颂》《毛传》曰:𨙻、多也。《释诂》曰:𨙻、於也。《左传》:弃甲则𨙻。杜云:𨙻犹何也。今人用𨙻字皆为柰何之合声。越语,吴人之𨙻不榖。亦又甚焉。韦注:𨙻、於也。此释诂之证。郭失其解。又《鱼藻笺》云:𨙻、安皃。

安定有朝𨙻县。

安定郡朝𨙻、二志同。今陜西平凉府府东南有朝𨙻故城。许意葢谓𨙻与朝𨙻异处。如上文郧与郧关之例。如淳朝音株。

康熙字典

《唐韵》《广韵》诺何切。《集韵》《韵会》囊何切。《正韵》奴何切,𠀤音傩。《说文》:西夷国安定有朝那县。

又《玉篇》:何也。《左传·宣二年》:弃甲则那。

又多也。《诗·小雅》:受福不那。

又《集韵》安貌。《诗·小雅》:有那其居。

又姓。《广韵》:西魏有那椿。

又上声。《广韵》《正韵》奴可切。《集韵》乃可切,𠀤音娜。《集韵》:何也。《玉篇》:俗言那事。

又去声。《广韵》奴箇切。《集韵》《韵会》《正韵》乃箇切,𠀤音哪。语助也。《後汉·韩康传》:公是韩伯休那。杜甫诗:杖藜不睡谁能那。

又叶奴故切,音怒。陆云《陆丞相诔》:攺容肃至,倾盖宠步。鞶带翻纷,珍裘阿那。《说文》:本作𨙻。俗作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方言音韵

◎ 赣语:naa3 忽那间;haa3 那里

◎ 客家话:[海陆腔] no2 na3 [宝安腔] la3 | lo2 [客英字典] na3 nai5 ne5 [台湾四县腔] no2 na3 [梅县腔] mak7 man3 na3 nai5 ngai5 ne.5 lai5 [客语拼音字汇] na1 na3 na4 nai4 [陆丰腔] na3 [东莞腔] la3

◎ 粤语:aa6 naa5 naa6 no1 no4 no5

◎ 潮州话:na2(nán) na1(nan)

◎ 韩语:NA 나

◎ 越南语: na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