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8 19:38
邵子南(1916—1955)原名董尊鑫,现代作家、记者、诗人。曾任重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市文联副主席兼任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副主席、西南文联筹委常务委员、西南文联副主席及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12月24日因病逝世。
1916年5月14日,邵子南出生在原四川省资阳县凉风乡鸡鸣山下斗笠湾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打算把他培养成一名中医,教他读了一些中医书,也让他上了几年私塾。1931年春,邵子南考入寿民中学(今伍隍中学)初七班读书。
邵子南初中毕业时,父亲逝世,家境渐趋穷困,无钱继续升学。1936年10月,邵子南来到上海。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占我国领土,各阶级、阶层和民主党派人士都在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呼号,邵子南结识了上海的进步青年作家丘东平、欧阳山、草明、于蓬等人。在丘东平、欧阳山等人的帮助下,邵子南的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1937年3月,取自于流浪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青生》,经茅盾的推荐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杂志上。1937年6月,日军的炮火已逼近上海。邵子南和范泉、马良、张光年等几个爱国青年自发凑钱办起了文艺刊物《作品》半月刊。在《作品》创刊号上,发表了从日文翻译过来的鲁迅的杂文《王道》,使国内人民首次看到鲁迅先生的这篇重要杂文。
1937年10月,邵子南离开上海到达西安,经胡乔木介绍进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随营学校,学习游击战术和民主运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受中央组织部的派遣到西安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从此,邵子南随西战团活跃在延安、晋察冀一带长达6年之久。
1938年8月,邵子南同田间柯仲平、史轮等在延安发起了著名的街头诗运动。
1940年,邵子南的诗集《组织》在晋察冀边区油印出版,这是他的诗歌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邵子南在晋察冀边区时,当地曾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他对这个故事进行广泛收集,积累了10余万字的素材,并把它写成了长篇叙事初稿。后经讨论建议,由邵子南执笔改编成歌剧《白毛女》。剧本完成后,由马可、张鲁、刘炽、陈紫等借鉴秦腔曲调为《白毛女》剧本配曲后试排。排练过程中,对《白毛女》剧本再次进行修改。由于意见分歧,邵子南退出了修改小组。后来剧本经过其他作家反复修改,终于成为我国现代歌剧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1946年4月,邵子南受党的派遣,从延安来到重庆,出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邵子南在《新华日报》工作时期,结识了地下党员李青林,共同的志趣和革命理想点燃了他们的爱情之火。后因战事变动,邵子南带着对李青林的思恋于3月9日撤回延安。
1947年3月,邵子南担任了新华社晋绥总社会副社长。1947年10月,四川干部队(代号长江支队,简称川干队)成立。邵子南调入川干队。1948年2月,川干队离开晋绥解放军行军南下。
1949年8月,邵子南同川干队随解放大军挺进西南。同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1月14日李青林与“江姐”等一道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牺牲。
重庆解放初期,邵子南担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副社长、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50年3月以后,他担任了重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市文联副主席兼任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副主席、西南文联筹委常务委员、西南文联副主席及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这期间,还被选为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代表,曾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等。
1952年春节,邵子南和在重庆市文联工作的宋铮结婚。
1952年冬,全国文联组织作家到农村、到工厂去体验新的生活,邵子南去了西南钢铁公司101厂,兼任厂党委委员和车间党支部书记。
1953年以后,邵子南所写的反映解放初期101厂重建和生产的长篇小说《周金宝》,标志着他的创作风格的成熟。
1955年,邵子南的民间文学故事集《赵巧儿送灯台》出版。这个集子收集了邵子南在解放后所创作的民间故事。该书197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后,曾在1980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少年儿童文学作品。
1955年3月,邵子南被查出患上白血病。同年12月24日,经多方医治无效,这位在饱经流浪的辛酸与苦涩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匆匆走完了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病逝于重庆。
著有《告诗人》、《无题》、《模范支部书记》、《五十九个》、《好样儿》、《茂林挽歌》、《李勇要变成千百万》(以上均为诗歌);《李勇大摆地雷阵》、《贾希哲夜夜下西庄》、《阎荣堂九死一生》、《牛老娘娘拉毛驴》(以上均为短篇小说)以及《赵巧儿送灯台》(民间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