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与鲁哄

更新时间:2024-10-30 08:35

《邹与鲁哄》是战国孟子所著作品。

原文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②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③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

1 邹,春秋时邾国,战国时改国号叫”邹”,今山东省有邹县。鲁,周武王封弟弟周公山东州一带地方,称“鲁国”。哄,古时形容战斗的声音,这里指战争。“圣贤说政”,就是说邹国鲁国发生了战争。

2哄:即哄斗,交战。“閧”与“哄”在古代是不同的字,意义也不同,今化作“哄”

3穆公:邹国国君。

4 有司:官吏。

5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

6 胜:尽,完。

7疾:痛恨。

8如之何;怎么办。

9对:回答。

10凶:荒。

11转:抛弃。

12之:往。

13几:几乎。

14仓廪lǐn:粮仓。

15实:充实。

16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7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8下:下面的百姓。

19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20尔:你。

21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2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23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24尤:尤通忧 担忧

译文

邹国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简说

在一场战争中,老百姓的表现如何,是平时掌国者为政如何的试金石。这个故事说明要赢得百姓的支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时时关心爱护百姓。

出处

《圣贤说政》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亚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