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1:24
邹建军(1963.7~),中国国籍,又名邹岳奇,四川威远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华裔小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文学地理学。自1983年以来,在《文艺研究》、《读书》等发表文学批评与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出版《现代诗学》、《现代诗的意象结构》等个人著作六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新诗卷》、《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等学术编著多种。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执行主编,《中国诗歌》月刊副主编。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到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国内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二十世纪中国诗学》课题研究。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到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 及理论批评委员会会委员、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
近五年来先后为本科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骨干课程,《台湾新诗发展史》、《现代诗歌研究》、《报纸编辑学》等专题选修课,为本科新闻专业学生开设过骨干课程《新闻编辑学》、《现代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词学》等专题选修课,为研究生班和研究生开设过《二十世纪中国文论》、《中国现代诗史》等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过公选课《现代诗鉴赏与研究》,为新闻辅修专业开设过《新闻编辑学》。曾公开发表过《民族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初探》、《高校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高校中文专业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等教学研究论文。
为美国华裔小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文学地理学。自1983年以来,在《文艺研究》、《读书》等发表文学批评与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出版《现代诗学》、《现代诗的意象结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等专著八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新诗卷》、《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等学术编著多种。
曾在北京《文艺研究》、《求是》、《民族文学研究》、《人民日报》、《中国妇女》(英文版)《民族文学》、《读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诗探索》、《诗刊》、《文艺报》,成都《四川大学学报》、西安《西北大学学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美国纽约《中外论坛》和台北《文询月刊》、《创世纪》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中国诗学方向和女书研究方向论文四十多篇,出版《现代诗的意象结构》、《现代诗学》等专著,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等编著。另参加撰写的著作有由华中师大校长王庆生教授主编的国家教育部文科教材、高等教育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多种。
2000年完成学校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比较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研究》之终期成果《现代诗学》(与龙泉明教授合作),即将完成的有作为三位主要成员参加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百年中国新诗流派史》(12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和海峡两岸横向合作项目《台湾诗人研究》(20万字)(作家出版社)。
1、中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美国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比较研究》(2002);
2、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研究》(陆耀东教授主持2000);
3、海峡两岸横向合作项目《台湾诗歌研究》(2002);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华人文学与中外文化》(2004);
5、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外文学讲坛”(2008);
6、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网络教育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与外国文学》(2009);
7、2007年,主讲的《比较文学》(第二名)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8、2009年,主讲的《外国文学》(第四名)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9、2012年,主讲的《比较文学》(第二名)获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
参考资料
1、论文《意象与汉语的诗性特质》获湖北省文艺论文奖(2000年);
2、系列论文《诗歌意象研究》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
3、文学批评《席慕蓉抒情诗创作综论》获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2003年);
4、学术专著《现代诗学》(与龙泉明合著)获中南地区优秀图书奖(2001年);
5、编著《原始图腾与民族文化》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2004年);
6、论文《中国新诗诗体重建的基础与途径》获纪念中国新诗九十周年优秀论文奖(2007年);
7、“湖北省先进社团工作者”称号(2007);
8、“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评家”(1999);
9、专著《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获湖北省政府资助的学术著作出版奖(2009年)。
10、论文《和: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的核心》,湖北省第12届社科期刊专题优秀作品综合与专业类一等奖,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期刊协会,2011年3月。11、论文《善与恶的冲突:论培尔·金特的宗教救赎》,重庆市第11届期刊好作品三等奖,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2011年第12月。
1996年3月出席由武汉大学主办的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4月出席由华中师大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6月出席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新家坡作家协会和中南财经大学主办的新家坡作家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1998年10月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文学所和湖南吉首大学主办的沈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9月出席闻一多研究会、中国闻一多基金会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9月出席由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美国西东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出席在大连召开的国际华文诗人笔会。
(一)专著
1、《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2、《“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李魁贤诗歌艺术通论》(与罗勇成、罗义华等合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4、《现代诗学》(与龙泉明合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现代诗的意象结构》,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6、《大中华诗学》,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8、《台港现代诗论十二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9、《时光的年轮——邹惟山抒情诗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10、《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集》(中英对照),长江出版社,2013年。
(二)编著
1、《中国新诗大辞典》(与黄邦君共同编著),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
2、《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辞典》(与赵令珍共同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3、《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新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兵谋与诡道:兵家的人生智慧》,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
5、《吕不韦应对人生的九九个方略》(与李卫华、李志艳合著),台北:翰联书房出版社,2003年。
(三)编选
1、《世界百首经典诗歌》(与陆耀东合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与聂珍钊合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外国文学作品精选系列》(2004、2005、2006年)(与聂珍钊合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2006、2007年出版。
4、《千湖之波连四海——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社,2008年。
5、《新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6、《原始图腾与民族文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
7《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合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
8、《易卜生诗剧研究》(合编),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
1、我们应当如何展开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江汉论坛》2012 年第 1 期。新华文摘 2012 年第 14 期转摘。
3、争鸣是繁荣文学批评的必要途径,《文艺报》2012 年 3 月 19 日。
4、搭建学术平台,促进研究生自我成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年第 4 期。《文学名师谈教学》(宋德发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年 5 月版。
5、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的基点问题,《中外文化与文论》,第 21 辑。
6、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江汉大学学报》2012 年第 4 期。
7、关于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问题,《世界文学评论》2012 年第 1 辑。
8、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7期。
9、西方诗歌的三大传统,《新世纪外国文学:传承与发展》,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编,海洋出版社,2012 年 8 月版。
10、华兹华斯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与人合作),《西南大学学报》2012 年第5 期。
11、以学术眼光重新审视华兹华斯诗歌——读王忠祥教授编选《华兹华斯诗选》,《外国文学研究》2012 年第 5 期。AHCI收录。
12、光未然新诗导读,《中国诗歌》2012 年第 1 期。
13、“玫瑰诗人”的艺术经典——彭邦桢新诗导读(与人合作),《中国诗歌》2012 年第 4 期。
14、“有火潜在内心”就要歌唱——覃子豪新诗导读(与人合作),《中国诗歌》2012 年第 8 期。
15、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大诗产生的基础,《湖北日报》2012 年 5 月 27 日。
16、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人合作),《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9期。
17、“千湖之省”为何没有华兹华斯?《湖北日报》2012 年 12 月 25 日。
18、一部系统而新颖的接受诗学专著——评周圣弘《接受诗学》,《文学教育》2012年第 7 期。
19、比较文学基本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高中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2 期头条。
20、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哲学之思与生态之维,《烟台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1、审美的力度: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写作的得与失,《江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5 期。
22、怎样学习与借鉴西方诗歌,《中国诗歌》2011年10月号。
23、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 期。
24、中国新诗批评的缺失与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国诗歌》2010年第5 期。
25、以自然风景呈现为主体的立体创构——《老水手行》的主题表达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 期。AHCI收录。
26、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7、善与恶的冲突:论培尔·金特的宗教救赎,《外国语文》2010年第3 期。
28、当代中国的生态寓言——阎志长诗《拘歌与纪念》中的四个意象,《中国诗歌》2010年第8 期。
29、对自由精神的建构——《女神》中异国形象的本质,《郭沫若学刊》2010年第2 期。
30、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 期。
31、寻找东方主义:当代中国美华文学研究的文化症候,《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3 期。
32、中国的诗歌去了哪里?《中国诗歌》2010年第12期。
33、论新移民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华中学术》2010年第4 期。
34、《超越与亏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新倾向》(与罗义华合撰),《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
35、《论新移民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陈富瑞合撰),《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
36、《新移民小说中的三种自然意象》(与杜雪琴合撰),《华文文学》2009第5期。
37、《三种向度与易卜生的诗学观念——对易卜生诗歌的体观察与辩证评价》,《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论点摘编。AHCI收录。
38、《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39、《“和”: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的核心》,《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AHCI收录。
40、《从文化误读到文化冲突——“拯救溺水鱼”中的三个意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42、《中国新诗诗体重建的基础与路径》,《诗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
43、《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与李志艳合撰),《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
44、《人文风雨:文学流传得以实现的几种方式及其动因》,《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
45、《从分离到融合:“通灵女孩”中的三个伦理维度》,《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AHCI收录。
46、《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6期。
47、《民间写作与学科话语》(与罗义华合撰),《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48、《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三届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007年为美国国际会议论文集ISSHP收录。
49、90年代湖北诗歌写作的三种向度,《文艺报》2006年11月17日。
50、谭恩美小说中的神秘东方——以“接骨师之女”为个案,《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AHCI收录。
51、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融品格,《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AHCI收录。
52、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与罗义华合撰),《江汉论坛》2005年第8期。
53、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AHCI收录。
54、现代诗学中的“为诗而诗”论(与龙泉明合撰),《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55、中国新诗“发展论”概评(与龙泉明合撰),《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1、“经典重读”系列,《诗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2009年第12期,每期1篇,共18篇。
2、“新作快评”系列,《文学教育》(上半月刊)2006年第1期—2008年第12期,每期1篇,共36篇。
3、“当代中国诗人研究”系列,《求是》、《诗刊》、《读书》、《星星诗刊》、《中国图书评论》、《诗探索》等26篇。
4、“湖北诗人与作家研究”系列,《诗刊》、《人民日报》、《芳草》、《理论月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16篇。
5、“当代少数民族诗人与作家研究”系列,《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当代文坛》等16篇。
6、“台港与海外华文诗人与作家研究”系列,《台湾文学评论》、《文讯月刊》、《创世纪》等26篇。
7、《文本、文化与文学——乐黛云教授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
8、《观念与方法: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北京《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9、《深闺中的字谜——谢志民教授访谈录》,台北《联合报》1992年7月6日,北京《参考消息》1997年7月11—12日全文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