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0 21:11
郁重今(1928年-2019年3月20日),字西林,西泠五老之一,江苏海门人,金石书画家,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篆刻创作委员会顾问,早年受业于韩登安学篆刻。2019年3月20日,郁重今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
郁重今,字西林,江苏海门人,金石书画家,西泠印社资深社员。幼年失学,少小离家,青年居沪渎,奋斗多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其妻张琴娟(越剧演员,原杭州越剧团团长)同调杭州,入西泠印社后,拜西泠印社总干事,清末宫廷画师王仁治的嫡传弟子韩登安为师,精研金石书画。先生广结沪杭两地金石书画名家,尤与书画大家潘天寿、陆维钊、叶浅予、周昌谷、黄胄、程十发、范曾等私谊甚深。以金石书画延时誉,又因擅经营显儒商本色,一生颇多传奇色彩。古稀之年深居简出,终日搦管弄翰,照顾陪伴着偏瘫十余年卧床的老伴。人间晚晴,乡音未改,从容八十有二矣。 博学多才,对于印学钻研造诣深厚,印作得韩登安衣钵,浙皖名派兼收,尤擅铁线篆,极具功力。治印,布局大方、平实中现奇险,格调高古生趣,卓然自成一家。
2001年9月22日,西泠印社主办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举办郁重今书画篆刻展览,西泠印社出版郁重今书画篆刻集。
2019年3月20日,郁重今驾鹤仙去,享年92岁。
郁重今,1928年出生于海门连元镇(今德胜)的八字桥,少小离家,游历于沪渎湖上,以金石书画延时誉,又因擅经营贾值显儒商本色,一生颇多传奇色彩。古稀之年深居简出,终日搦管弄翰,照顾陪伴着偏瘫十年卧床的老伴。人间晚晴,乡音未改,尤念数十年未归的故乡。
15岁那年,为了躲避战乱,父亲将郁重今送到上海叔父的同泰祥饭庄。郁重今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学徒生涯。叔父对待自己的侄儿自然有别于一般的学徒,让他白天到私立学校补习功课,晚上在账房做账,言传身授“生意经”,每个周末还送侄儿到宁波同乡会馆师从铁牛翁学习书法。少了一般学徒的清苦,多了公子哥的优裕,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也曾让他一度迷离,聪明伶俐的他像“小K”一样游走于三教九流之间,是叔父的严厉呵斥才让他回到正本,没有荒废学业。上海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各类建设人才奇缺,因多年的账房工作经验加之激进的思想,郁重今被上海新城财贸部选送委派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深造学习。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他成为功德林饭庄第一任公方经理。
上海解放前夕,郁重今结识了越剧演员张琴娟女士,两人情投意合并于1950年结为伉俪。西子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妻子在越剧演艺界名声渐炙,为杭城家喻户晓。1956年,妻子出任杭州越剧院院长,1959年郁先生终于夫随妻愿在杭州定居安了家,初在杭州文化局下属的美术公司从事财务工作,1963年正式调至西泠印社。在起初做本行财务工作的同时,拜西泠印社总干事,清末宫廷画师王仁治的嫡传弟子韩登安先生精研金石书画。虽是半路出家,但凭借天资聪颖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他后来居上,名列浙派印坛之中坚。先生博学多才,书画作品同样为人称道。论书,初从《圣教序》,继学李北海,使转流畅,开阖自如。论画,初临所藏之名家力作,渐得其形神,虽云自娱,亦足可观。先生沉溺于西泠几百年悠远的金石氤氲之气中,广交沪杭两地金石书画大家。在其装帧的手札册页中,多见如刘海粟、潘天寿、启功、王个簃、程十发、黄胄、谢稚柳等大家的书信和题赠,可见相知莫逆。先生和吴门弟子王个簃是同乡至好,个老为《郁重今印谱》题赠“积健为雄”,是前辈对后来者的殷殷勉励之言。
西泠印社出版社成立之后,先生调至出版社开始了编辑生涯,也谱写了他近二十年的人生华彩乐章。
在编辑《西泠艺丛》、《杭州篆刻》的岁月里,先生不避寒暑,在葛苓六号文物仓库幽暗潮湿的房间里,曾心无旁骛夜以继日地工作九月有余,拓边款、盖印面、编印屏、归类印章,登记造册,清点文物,使濒临轶散的500多部社藏历代印谱菁华重新面世,并在《西泠印丛》辟专栏精选介绍社藏印谱,对中国印学史的抢救保护功不可没。1974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荣宝斋决意要出版一本《鲁迅笔名印谱》,为此,米经扬总经理拜访了郁重今。鲁迅生前用过的笔名据查有156个之多,每个笔名寓意深远。在方寸之间隽刻深邃,单字、多字比比皆是,边款介绍文化背景,史料浩如烟海,印面苦诣经营而又自然天成,经过一百多个日夜的穷经皓首,铁笔耕耘,《鲁迅笔名印谱》终于脱稿。其时斯文久歇,万马齐喑,故在思想解放之初,一时洛阳纸贵,荣宝斋付梓出版后一再增印,发行逾十万册,手拓珍藏本亦达八百本。
荣宝斋因《鲁》发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为此又找到先生和当时中共党史研究所主任,闻一多之子闻立树共同策划出版一本《革命胜迹印谱》。作为编辑,先生飞鸿四方、旁征博引,邀请海内外44位金石书画大家,诸如王个簃、沙孟海、方去疾、钱君陶、陆维钊、马国权等,捉刀精铸,共同完成了这一盛举。后经协商,改由西泠印社出版,这也是西泠印社出版社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印谱,正值国庆四十周年庆典之际,盛况空前,海内瞩目,新华社为此刊发了长篇通讯。
先生长期在外,亦不忘故土乡情,对乡党俊杰更是关怀提携倍至。范曾先生回忆起当年先生的关怀呵护之情至今感激至深。范曾未名时,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为沈从文的中国服饰研究做插图配画,每次去杭州,必到万安桥畔的一枝书斋拜访先生,常常留宿先生家中,两人情同手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同已故海门文人刘延驰的一段往事。刘延驰老师一生热爱书画,仰慕郁重今先生大名,每每致函西泠印社,向先生讨教,而先生也想通过这个未曾谋面的同乡了解家乡的情况。于是,刘老师就每隔半月给先生寄去一打《海门报》,两人的书信往来持续了近三年。后来先生有了奇怪,怎么刘不给他寄《海门报》了,也没了信息,再后来先生得知了刘延驰去世的消息。如今十年过去了,谈到这段往事,想起这未曾谋面的朋友,郁老激动之后便沉默了。但他们是有缘的,郁老还不知道,他的寓所,是上海证大投资集团建造的,而刘延驰的儿子刘鼓川已是证大集团的高层领导。
1985年,即将退休的郁重今受好友程十发先生之荐,南下深圳,受聘出任深圳华侨大厦艺术品公司总经理。由于郁先生与如黄胄、叶浅予、亚明、程十发等国内著名书画家们有多年深厚交往,一时间“华侨特艺美术中心”成为这些书画家们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的一扇窗口,郁先生也成为深圳当时为数不多的“儒商”之一。
当时中日之间还没形成直接的文化经贸交流,先生通过香港辗转,将中国的文房四宝(主要是宣纸和毛笔)出口到日本,第一年就为公司创汇380万元。中国书画作品已开始受到东南亚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艺术品收藏向来是水深莫测真伪难辨的行当,稍不留神,你倾囊而出换得的却是一件伪作和赝品。先生凭借自己在书画方面的博学经验,在作品征集、鉴别、考据方面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权威。深圳香港一水之隔,香港嘉德拍卖行经常带货过来请先生掌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艺术品在海外的巨大需求和超额的利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到这一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当初深圳华侨大厦独家经营的艺术品出口业务一下子涌入了26家同业的竞争。先生以商人的敏锐果断地脱身而出,目光又盯上了南亚一些饱受战乱、物资匮乏的小国,于是便有了河内、金边的大街小巷穿梭飞驰的中国造钱江摩托。
正当深圳这边外贸经营业务红红火火,顺风顺水之际,杭州家中传来不幸消息。相伴自己数十载的妻子脑血栓三度爆发,重症偏瘫正在医院进行抢救。先生毅然辞了公干,回到妻子身边。妻子从此偏瘫卧床脚不能着地口不能言语。先生从此几乎闭户绝尘,每日悉心服侍,在无言之中默默地陪伴着妻子,一晃就是十年。先生膝下只有一独女,如今也两鬓染霜,退休在家和父亲一同照料母亲。女儿深情地说,爸爸是大好人,是天下最好的爸爸。
曾出版《鲁迅笔名印谱》、《革命胜迹印谱》、《郁重今印存》等。任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时,曾编辑出版《程十发书画》十册、《二百兰亭斋印谱》、《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后四家印谱》、《历代印章简编》、《王牧甫迎接谱》、《王个移印存》、《西泠印社社员篆刻选》、《杭州篆刻》、《浙江篆刻选》、《西泠艺丛》、《历代印谱序跋集编》等著作。
被誉为有“古君子”之风的郁重今不仅是位篆刻家、书画家、收藏家,同时还是一位书画界中传奇式的人物。近些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书画艺术和金石学,出版诸多印谱,并为报刊、杂志撰写文章。博学多艺、国学深厚,尤其在书画鉴定上更独具慧眼。
著名画家程十发在为《郁重今印存》作序称:“上溯西泠八家风范,近参赵悲庵、吴昌硕之法乳,自成家法。其所作苍秀兼得,为世所重”。王个移间为郁重今印刻题赠“积健为雄”,是前辈对后来者的殷殷勉励之言。书画作品同样为人称道。论书,初从《圣教序》,继学李北海、米芾,使转流畅,开阖自如。论画,初临所藏之名家力作,渐得其形神,花卉、山水、人物兼收笔下,虽云自娱,亦足可观。收藏极富,在其装帧的手札册页中,多见如刘海粟、潘天寿、启功、王个移、程十发、黄胄、谢稚柳等大家的书信和题赠,可见相知莫逆。 一生淡泊名利,奖掖后人,以繁荣印学为己任,多年来著述颇丰,为推动印学事业发展作了很大贡献。 平易近人,勤勉谦逊,待人宽厚,如今先生虽年事已高,但面润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