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04 04:03
郑一民,男,1946年生,河北内邱人,笔名欣然。作家编辑家、民间文艺家。现任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河北省徐福千童会秘书长,编审。
关于借大运河申遗东风将北宋陪都大名府城
打造成国家历史文化研究考古公园和百里古运河
原生态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带的建议
郑一民
位于冀南大名县的北宋故城大名府,是一座因大运河而兴而盛的著名宋代四大古都之一,史称“北京”(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该城东傍隋唐大运河,西依战国时代赵国开凿的古运河,城墙周长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墙体底宽75米,上宽32米,高15米,建九门和上、下水关两座;内城墙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为皇城禁苑宫殿区,建五门,由青石铺砌的中央大街宽150米。当时聚居在这座城中的工农商学兵士各界人士多达150余万人,其建制、规模和繁华俨然东京汴梁翻版;《水浒》中六十六回讲得“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中。
据史册记载,该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史称“贵乡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置“魏州”,隋大业初(605年)改“武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改“魏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大都督府,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改称“大名府”,并扩筑罗城80里,号“河北雄镇”;五代后唐李存勖改“大名府”为“邺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钦定为“北京”,耗资巨万对大名府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外城称“京城”,内皇城称“宫城“,构建南北东西漕运枢纽,置百官,设”大元帅府“,是宋辽对峙最高指挥部所在地。在历史长河中,这里的遗迹见证着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辉煌,反映着我们古老的民俗和生活方式,凝聚着中国最发达的北宋农耕文明的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商贸文化、运河文化、军事文化精粹,堪称是一座价值连城的文化明珠。可惜,这座承载着1000多年中华历史文明硕果和无数人间瑰宝的宋代古都,在明洪武末年(1401年)漳河暴发的一场灭顶洪灾中被整体淹没埋葬在地下3—5米深的淤泥层中。据省内外文物考古专家和国家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断言:这是一座可震惊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宝库,也是600年繁华和战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特别是它由运河而兴而盛的历史,位居东西南北大运河枢纽并把大运河历史推延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价值,在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一旦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就蕴藏了巨大的商机和社会价值。1000多年来,大名人民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唤醒这项埋在地下的巨大的文化资源,服务当代两个文明建设。大名县地处黑龙港流域,长期处于因缺乏自然资源而贫困的境地,应借国家2014年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东风,向国家申报恢复宋代大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和宋都北京雄姿项目,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旅游黄金带和文化产业链的富民强县工程。
一、由省文物局牵头,邀请省内外考古和申遗专家,全面考察大名县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和大运河及两岸文化遗迹,制定发展规划,申报列入国家大运河申遗保护项目和省十二五规划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申报创建国家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历史文化研究考古公园,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河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作为长年合作教学科研单位,揭示宋陪都大名府宫殿区一角、城墙城门单体、上下水关、元帅府一角等,再显历史辉煌。
三、探查和开挖修整战国时代古运河、隋唐大运河的码头、粮仓、驿馆、兵营、署衙、村落等,形成百里古运河宋代原生态景观带,使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最具特色和风情地段,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主人姿态为国家大运河申遗提供历史文化实景固化符号和支撑力。
四、整合大名地域有关宋陪都大名府的传说故事、奇风异俗、名吃佳肴、花会民艺等,打造特色庙会商贸形成吸引四方客流市场。
五、发挥宋陪都和大运河枢纽区位独特优势,搜集整理大运河流经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料,向国家申报立项创建“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博物馆”,将大名打造成展现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最亮窗口和最佳观光地。
六、筹备成立“中国北宋陪都大名府和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会”,广泛吸纳专业研究人才和专家学者,不断推出专题研究成果和培养宣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门人才,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