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6 11:22
1945年3月13日生,籍贯北京市,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原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化学所博士生导师。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8-1978年在大兴安岭林区锻炼、工作。1978-198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刘若庄院士攻读量子化学研究生并获理学硕士。1983年到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任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1987-1999年期间先后三次赴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学术访问。
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河北省副主委、石家庄市主委、河北省政协常委、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
郑世钧
先后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理论化学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优秀专家”等。
1999年被任命为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分管学生、设备、职业教育、体育、附属学校工作并兼任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董事长。
用知识改变命运
郑世钧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量子化学攻读硕士学位,从师于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刘若庄院士,1981年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3年应邀到河北师院化学系任教。
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期间,郑世钧被“分配”到大兴安岭林区从事劳动锻炼,一干就是十多年。冰雪严寒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艰苦环境磨炼了他一生勇往直前的意志。在那里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三次被评为加格达奇区(市)劳动模范。文革期间,他在北大结识了周培源先生(时任北大副校长,后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先生的广博学识、卓越人品深深感召着他。1975年郑世钧在大兴安岭时收到周先生的来信,在信中周先生鼓励他不懈努力,鞭策着他自强不息,看了周先生的来信,郑世钧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终有报效国家的机会。1978年郑世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我国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在周先生的感召下于1983年加入九三学社。
早在1962年至1968年的大学学习期间,郑世钧教授还担任了留学生辅导员,当时北大留学生办公室主任董边(田家英爱人)是一位老革命,她对郑世钧给予肯定和关爱,让他担任留学生办公室的文体部长,董边的为人和对事业的忠诚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轻人,不断激励着他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他辅导的阿尔巴尼亚留学生塔歇尔·埃里基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驻华大使。
科学研究结硕果
多年来郑世钧潜心于量子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量子化学研究室工作,从80年代末就与中科院化学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密切合作,2001年受聘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他孜孜不倦地钻研专业知识,凭借着扎实的功底以及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在氢键结构、催化机理、瞬变物种、电子能谱、反应过程等方面的量子化学研究和电子密度拓扑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成果。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化学学报》、J.Chem.Phys、Chem.Phys.Letter、J.Euro.Chem、Theo.Chem等国内外重要理论化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大部分被SCI引录。并先后参编了《量子化学基础》和《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等著作。他主持设计和编制的GTA——91量子拓扑程序被收录在量子化学程序中心(QCPE)收录,该中心给他的来函说:“这是收录的第一个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的量化程序”。国际著名理论化学家、世界理论化学家协会(WATOC)主席Czimidia教授这样评价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开辟一条化学反应分类的新途径”,量子拓扑学创始人Bader教授对郑世钧的工作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将对量子拓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987年郑世钧应国际著名量子化学家Morokuma教授之邀赴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学术访问。1993年受国家教委派遣做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京都大学从师国际著名量子化学家Nakatsuji教授,科研进修半年。1998年再次应Nakatsuji教授的邀请在京都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郑世钧先后主持过十余项国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次获得河北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5次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参加者的项目获得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所主持的一个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87年获得“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得曾宪梓奖和国务院政府津贴,1994年被遴选为“省管优秀专家”。
在拥有了众多头衔和荣誉后,郑世钧更愿意别人称他为“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经常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以其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健康成长。郑世钧所领导研究室十几年来共培养了20余名硕士生,他们毕业后大都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并相继在国内外崭露头角,成为理论化学界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