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0 14:21
郑代巩(1915-1942),贵州正安人,仡佬族。“九·一八”事变后,为贵阳学生抗日运动领导人之一。后离乡赴南京中学读书。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全国学联主席、中共南方局青委委员。
1935年当选为该校学生会副主席,与同班同学许立群、中央大学学生李庚等,响应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领导南京学生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秋考入北平大学。在该校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支部委员,并以中共党员身份积极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活动,为北平学运的重要骨干之一。“七·七”事变平津失守后,奉命返南京组织平津流亡同学会。1938年春到武汉,在中共中央长江局青委领导下,与蒋南翔、黄华、陈柱天等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同年4月28日第二次全国学代会在汉口召开,郑当选为全国学联主席。全国学联迁重庆后,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委员,宪政促进会筹备委员,并负责《战时青年》的编辑出版工作。1941年1月在重庆被捕,5月设法逃出,旋即奔赴延安。1942年在“抢救”运动中遭误杀,不幸去世,年仅27。
郑代巩善于学习,是非鲜明,敢于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郑代巩就读于贵阳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联合该校爱国青年与贵阳各校学生共同组建“抗日学生救国团”,积极宣传抗日,在贵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抵制日货为主的抗日救亡运动。
为表明鲜明的是非立场,郑代巩带领同学砸碎了有他父亲股份的“恒星益”百货商店,因此触怒了父亲,于是将他送到南京,在友人的管护下就读于南京中学。
在南京中学的两年时间,是郑代巩在政治上迅速成熟的重要时期。他阅读大量的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不断探索真理,寻求救国途径,多次组织和领导学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被同学们誉为“哲学家”。特别是1936年3月12日在南京中山陵的“哭陵声讨卖国贼”大会上,郑代巩发表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讲,激发了许多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1936年下半年,郑代巩考入北平大学。同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一个进步热血青年到无产阶级先锋队员的转变。作为北平大学学生会主席,他经常组织同学们深入工厂和学校发传单、作演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抨击国内投降派的卖国行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平津失守,按照党的指示,郑代巩由北平经上海抵南京,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和政策。根据组织安排,他转入西安临时大学继续学业,并担任西安临大抗敌后援会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同学们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春,郑代巩奉党组织命令到武汉,在中共长江局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召开全国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由于国民党当局始终企图由三青团来统一领导全国的青年工作,指派大量反动派分子千方百计阻扰学联大会的召开,并通令各省市国民党党部不准派代表参加。
在严峻形势下,经过郑代巩等人的努力,3月25日,第二次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在武汉汉口总商会礼堂成功召开,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领袖人物周恩来、陈绍禹、陈诚、于佑任、邵力子、黄其翔、郭沫若、沈钧儒等参加,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政治阴谋。郑代巩在会上作了报告,大会选举郑代巩为全国学联主席。
大会以后,郑代巩继续留在武汉,负责全国学联的日常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全国学联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四大青年团体之一,并得到世界学联组织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1938年秋,日寇西进,武汉危急。长江局青委决定派郑代巩等人赴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开展活动。在两个多月的行程中,郑代巩一行和湖南的青年救国团、湖南大学、广东的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西的学生军及从华北华东迁至贵州的大学等几十个学生组织建立联系。
1939年,郑代巩奉组织安排,离开武汉到成都从事地下工作。同年秋,他又奉命从成都来到重庆,担任中共南方局青委委员,承担全国学联刊物《战时青年》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使《战时青年》成为重庆当时发行量最大、最进步的刊物。在这期间,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著名爱国人士建立密切联系。11月,在重庆的25位国民参政会委员发起组织宪政促进会,郑代巩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等同被推为筹备委员。
郑代巩在重庆的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恐慌。1941年1月,郑代巩参加一个会议后,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于川东师范的秘密监狱中。
1941年5月,郑代巩摆脱敌人监视,寻机成功脱逃,逃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经组织安排转移延安,在中央青委工作。
1943年,在康生主持的“抢救”运动中,郑代巩被迫害含冤而死,年仅28。
郑代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用有限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后辈在新时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忠诚履职、为民服务、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