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5 19:13
郑宏舫,浙江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浙江象山中娄工程队队长,象山县建筑安装联合公司副经理,象山县建筑安装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沪办主任、六处主任、市政分公司经理,象山县市政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1994年至1998年任公司总经理。1994年12月起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1年7月起兼任宏润控股董事。
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一级项目经理,中共党员,宁波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全国优秀企业家,上海市“建设功臣”,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市政工程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公司创始人。
泥腿子上海造高楼
牺牲一次春节 赢得一个工程
1973年,身为象山中娄工程队的郑宏舫离开了故乡,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大地方。他号召他的队员:咱们土人、土具、土法去闯大上海!
刚到上海时,他们以几只灰桶,几把砖刀艰难创业,从拆房、驳岸干起,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们做,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们去,历经苦难寻找着自己的立足之地。机会来了,那是1989年的除夕,当临近春节的气氛洒满上海大街小巷的时候,工程队的员工也已准备行装,归心似箭。这时,郑宏舫突然接到上海有关部门的电话:“莘松高速公路工程为赶时间,急需春节加班,原施工单位不愿做,你们象山人愿不愿意做?”郑宏舫毫不犹豫地回答:“做!别人不做我们做。”上海有关方面取消了与原施工单位的合同,把整个工程交给了这支象山队伍。郑宏舫和70多位工人马上乘汽车开进了工地。他们放弃春节与家人一块儿过年团圆的机会,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硬是把原工期缩短了整整8个月。该工程后来被建设部评为上海市“白玉兰”杯工程。荣誉让人高兴,而更让人高兴的是工程队从此在上海崭露头角,开始了建设大上海的新篇章。重金武装自己多了一分主动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掀起了高架桥建设的高峰,可是当时国内的企业很少有专门的设备,他们意识到,随着上海掀起市政建设的高潮,多一点这样的设备,早一点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就多了一分主动。为了武装自己,他们不惜代价。大吊车,是去辽宁抚顺托关系买来了,多了一倍的价格;打桩机,找到贵阳,对方临时加价,多付了25万元;为了这个项目,他们一下子投入了3.6亿元。当时很多人担心:投这么多钱,万一工程接不下来可怎么办?还不如做小工程过过小日子算了。可郑宏舫不这么想,他说,想过小日子,就不用到上海来了。后来,这个项目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宏润集团因此也成为建高架桥的一支响当当的队伍,到目前为止,上海五分之一的高架桥都是他们造的。回忆创业的日日夜夜,郑宏舫感慨万千。他说,我们到上海时,没有关系,没有特长,只有靠苦干,靠质量。我们是一步步地拼下这片江山的。宏润集团是第一家进入上海市政建设领域的外地建筑企业,他们所承接的300多个项目中,许多都是上海市的“形象工程”:世纪大道、浦东机场、南北高架……如今,又获得了地铁M8线这一高科技的项目,成为上海市地铁建设中的第一家民营企业。
亏了2500万 树起一个好形象
在重大工程中,对质量要求很高,但一般很少有亏钱的项目,可宏润就做过一个既得了鲁班奖又亏了钱的项目,那就是市政重点工程——延安西路高架。郑宏舫回忆当初,竞标的时候非常激烈,项目一拿到,他们知道,这次亏定了。上海市的有关部门还专门把他叫去做思想工作,郑总当场保证:“我不会拿自己开玩笑,更不会拿上海来开玩笑,你们放心好了。亏再多的钱我也要把这个工程做好。”最后,工程得了鲁班奖,而宏润却为此亏了2500万元,
但郑宏舫说,一个企业,形象最重要,钱亏了可以再赚,形象倒了才是最致命的。采访中,郑宏舫反反复复提到质量二字,为了把好质量关,提高队伍素质,郑宏舫采取招贤纳士、重奖重罚的措施。他要求,凡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获“白玉兰杯”、“鲁班奖”的项目经理,分别给予重奖,奖得别人眼红。凡工程连续有3次质量整改单,项目经理就地免职,至今已有数名项目经理就地免职,罚得心痛。宏润集团也在圈内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公司从1992年至今,连续5次获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16次荣获上海市“白玉兰”杯,成为外地在沪建筑企业中获奖最多的企业。郑宏舫,这个20岁带领一帮“泥腿子”闯上海滩的农家子弟,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上海市建设功臣、上海市优秀建筑企业经理等称号。
超前一步 建起一个大本营
宏润集团有自己的大本营,位于上海市中心14层的宏润大厦,这在上海的外地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如今,这个地段交通方便地价飞涨,除了四层楼由公司自用外,其余的都已出租,同行都纷纷称赞他们有先见之明。可1996年,当郑宏舫决定要在这里造楼时,许多人都持反对态度,大家觉得,做建筑业的居无定所,根本没必要花钱买地造房,况且企业刚刚发展,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可郑宏舫觉得,买一块地造一幢楼,暂时会过紧日子,可从长远来看,这是企业形象,也是一项投资。作为建筑界第一个在上海买地造楼的人,郑宏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治企观——凡事想得远一点,动得早一点。在建筑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他又开始扩大产业链,高档商品房项目宏润花园已正式发售,象山老家的五星级酒店也已开始启动。
上海历程:1973年,带领泥腿子闯上海,到了上世纪90年代,广泛参与了上海的市政建设,成为在上海获奖最多的外地建筑企业。如今拥有10亿元固定资产、工人1万多名,并向房地产等其他产业扩展。
创业心经
最艰难的事——打牌子和保牌子。规模小的时候要立信誉打牌子,碰到重点项目的时候要做形象保牌子。
最重要的创业因素——团队精神。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领导思路。思路就是财富。
对上海印象最深的事——为改善城市面貌而表现出的决心和气魄。
金点子
上海建筑业的竞争很厉害,近年来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同行之间更不能恶性竞争,要本着共同繁荣的原则一起成长,否则对一个行业、一个地区都没有好处。
有这样的数据:上海市的高层建筑中,有三分之一是浙江企业造的。确实,浙江建筑企业在上海实力不小,在策划这组报道之初,我们就有意找一位建筑界人士。浙江驻上海办事处的同志给我们推荐了宏润集团的老总,但与其约了几次,都被告之非常忙——不是正在出差的路上,就是即将出差。忙,恐怕是真的,但不是非常愿意接受采访,好像也是真的。在终于见面的时候,我们与他开玩笑:郑总好像架子不小噢。他爽朗地笑起来:我们造房子的,是靠实力,不想出名。我们采访这么多年,如此实话实说的倒也真不多见。
郑总的普通话有点糟糕,但他的上海话却讲得极溜,或许是为了和他一米八十多的个子配套,他用一个特大号的茶杯,用耳机接听手机,不穿西装穿灯芯绒的衬衫,50多岁的年纪,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和非常敏捷的思维。
作为一个18岁就闯荡大上海的人,也许他不会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来指导企业,但他肯定是一个有自己办法的人。他说他不管具体的事务,他只想明天的发展。他说他在集团中从来不签一个字,但看得出所有的人都很敬重他。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中层干部与我们交谈时,都津津乐道于谈合作的精神,企业的发展,谈人生的困境与逆境,他们说我们最信奉老总说的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在他们看来,一个好的领导者,是一个能让自己进步的人。看来,郑总不是用他的权在管员工,而是用他的思想在感染大家,用他的思路在带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