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9 14:16
郑文光(1929年-2003年6月17日),笔名郑然、郑东庭,广东中山人。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中国著名科幻作家,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著有《飞向人马座》,铸就了中国科幻史上的里程碑,于1929年生于越南,逝世于2003年6月17日,享年74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郑文光,广东中山县人,1929年生于越南,少年时代在越南海防等地度过,自小喜欢文学,1947年归国,在广州中山大学天文系学习1951年调北京,任科普出版社编辑、编审,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早期会员。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飞向人马座》、《太平洋人》、《仙鹤和人》等。郑文光与秦牧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也许是因为海外归国的相似经历,加上他的好学勤奋,当郑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即得到秦牧的关怀和鼓励,长幼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友谊,特别在科幻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后,更深受秦牧的器重。遗憾的是,郑文光在1984年“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后不幸中风半瘫,真是令人痛惜。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第二个月亮》。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郑文光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不幸的是,2003年6月17日清晨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享年74岁。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期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像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于是,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小说史上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使他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篑。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去世,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辩。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其作品《宇宙里有些什么》被收录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生成就奖,其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可以说郑文光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幻文学家。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郑文光的创作生涯,给中国科普带来了如下贡献:首先,他倡导的以文字的美感书写科学和自然美丽的做法,给中国科普作品的文学档次提升,带去了良好的影响。其次,郑文光认为,科普作品应该讴歌伟大的祖国,应该让青年喜爱科学,喜爱大自然。第三,郑文光和童恩正等大胆地将科幻作品与科普作品分离开,并热切地通过理论和实践去寻找科幻读物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为科幻小说在中国语境中的全面突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将科普与科幻读物分开的想法,不但对科幻文学的繁荣带去了好处,也为中国科普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帮助。第四,郑文光不单单自身创作,他还大力地推广科普和科幻事业,关心、扶持青年作家的成长,几乎所有有成就的青年作家都曾经受到过他的邀请并曾经与他畅谈。 郑文光的最后20年,是与疾病斗争的20年。他留下了45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科幻小说大约在100万字左右。这些作品,为研究一位新中国科幻的奠基者、科普创作的积极分子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来源。据悉,《郑文光传》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火星建设者》荣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长篇《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长篇《神翼》1982年荣获1980-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90年全国第二届宋庆龄基金会银质奖,《猴王乌呼鲁》1980年获北京作协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地球的镜像》等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等。长篇《大洋深处》(1980)、长篇《战神的后裔》(1984)、八部中篇。1993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郑文光科幻小说全集》1-4卷。
天文史著作有《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1974)、《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与席泽宗合著,1975)、《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等。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飞向人马座》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速度的故事:3个因为某一种速度被抛在太阳系外的少年,凭借另一种速度在5年后回到了地球。5年的外太空流浪涉及悲伤、忠诚、坚定、涉及爱因斯坦和人类的成长,因为这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广阔性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的拓荒先行者郑文光在1979年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飞向人马座》,嗣后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接连发表20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和出版了5部中长篇科幻作品。这位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以其科幻作品的实力成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科幻巨星。郑文光是我国以科幻作家身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把他的中国科幻小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先行者,美国刊物《ASIA2000》称郑文光为“驰骋于科学与文学两大领域的少数亚洲科学家之一”,日本电视台曾在1981年9月播映长达半小时的专题节目《中国的科学家兼文学家郑文光》。郑文光的科幻代表作有《古庙奇人》、《神翼》、《大洋深处》、《命运夜总会》《战神的后裔》、《鲨鱼侦察兵》、《太平洋人》、《地球的镜像》、《天梯》等。2003年6月,中国科幻一代宗师终于放下了60年没停止过的笔与世长逝。
代表作
《飞出地球去》这部小说是他的代表作。
课文内容
还有,他创作的《宇宙里有些什么》被选进苏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选自《飞出地球去》。
原文: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穷无尽的宇宙。
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叫做萤火虫呢。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里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炫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
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太阳的密度是水的1.4倍),表而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
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这些星星里,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固然,今天凭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还不能直接看见别的恒星世界的行星,但是有什么理由能说太阳系的构成是宇宙中独—无二的呢?太阳可以有行星,为什么别的恒星就不能有呢?
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得走几万年,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此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
还难于计算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星云,浮游在星星和星星之间,浮游在宇宙空间里,阻碍星光的通过。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黑暗的,叫做暗星云。
这样就可以知道,宇宙里有发光的星星,还有亮星云、暗星云等。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我们肉眼能看到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它距离我们那样远,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在每一个恒星系里,光线从这—头到那一头也得走几万以至十几万年。不要忘记,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若是宇宙飞船,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
我们已经发现数以亿计的恒星系,可是不要以为我们已经看透整个宇宙了。要知道数以亿计的恒星系仍然只是茫茫宁宙的一个极小部分。随着望远镜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仪器的不断发明,我们将会看到更远的世界。
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行星以每秒十九公里的速度飞奔,同时,太阳系也参加银河系的自转运动。在这运动中,太阳系每秒钟要走二百五十公里。
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
宁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