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一体化

更新时间:2023-10-21 15:46

郑新一体化是河南省继郑汴一体化后又一个具有省域意义的重大战略,对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中原区域协调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规划背景

郑州、新乡地处黄河南北两岸,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域,开发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集中。近年来,随着郑新之间复合型交通走廊建设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为郑新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快推进郑新一体化对于推动郑州大都市区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为科学有序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编制本规划。

经过多年发展,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市一体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郑新一体化已具备一定基础。特别是2016年12月国家首次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来,郑新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郑州北向发展、新乡南扩趋势日渐形成。新乡中心城区、原阳县、平原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郑新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目前,郑新两地空间联系、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保护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等出现融合新局面,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对于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规划范围

《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包括郑州市新乡市全域,国土面积15695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16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726亿元,其中郑州市域、新乡市中心城区、新乡县、原阳县、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一体化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基准期为2018年,规划期为2019—2035年。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全省对外开放大会总体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共建高效衔接交通网络,培育创新智慧产业集群,推进郑新两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一体化,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极具活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发展定位

服务“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郑新发展新格局。

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枢。发挥新乡市“南融郑州、襟带豫北”的大都市区北部门户区位优势,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优化普通干线路网布局,建成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中欧班列作用,实施大口岸、大通关、大物流战略,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北连京津、东达齐鲁的商贸物流中枢。

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借力郑州大都市区作为国家中部重要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利用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优质制造品牌,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实现郑新制造业整体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部地区创新创业新高地。综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实验平台等各类创新资源,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创新平台,健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携手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创新网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在创新创业方面走在中部前列。

生态宜居的文旅康养休闲区。深度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历史传统文化、人文自然景观与现代城镇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健全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宜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品质,共建沿黄生态、大运河文化、南太行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生态宜居休闲区。

推进策略

规划引领。坚持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突出发挥郑新两地优势和特色,统筹两市人口、空间、土地、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各领域,实现郑新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项规划合一,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交通先行。立足大都市区北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定位,推进实现轨道交通、国省干线、城市快速路等各类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推进跨河市政化快速通道建设,择机开通同城化公交,推进郑新公共交通一体化,为郑新一体化提供根本支撑。

产业协同。推动郑新产业共享强项、互补短板、优化发展,加强两市产业链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相互协同,发挥乘数效应、组合效应、规模递增效应;加快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好疏解产业外溢和承接培育工作,加快形成一批服务于大都市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活服务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现代时尚等新产业,不断创造大都市区现代服务新业态。

功能互补。加快郑新两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提高郑新两地通勤人次和生活便利化,不断完善和扩大郑新一体化日常生活圈。创新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康养、时尚等产业,全面提升大都市区消费层级;加快南太行、黄河湿地公园、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重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提升大都市区宜居生活品质。

节点突破。做强地域空间节点,推动平原示范区、原阳县、获嘉县、新乡县等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与郑州先行实现深度融合,建设大都市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低商务成本、高生活品质的时尚新城,打通制度性梗阻,适时调整区划,加快去除影响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统筹推进。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城乡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互促共进发展格局;统筹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大运河文化带、南太行文旅康养带,形成齐头并进发展势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耦合,使生态建设为大都市区增彩;统筹产业、交通、通信、商贸、环保、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公安、市政、标准等各方面工作,形成推进一体化发展合力;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增强郑新两市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

到2025年,郑新一体化发展各类规划全部完成,郑新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重大联通骨干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郑新两地人员、物流和其他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基本破除,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关键性突破。

中期目标

到2030年,郑新一体化基本实现,两地空间格局和网络化功能格局形成,新乡对郑州大都市区发展支撑功能充分体现,大都市区北部国际物流、创新创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中心、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郑新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平原示范区与新乡城区和郑州城区融为一体,成为郑州大都市区时尚特色消费中心和北部创新中心,沿黄生态带、南太行生态旅游区建设基本完成。郑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生态宜居和民生保障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

远期目标

到2035年,郑新一体化全面实现,郑新空间结构、土地、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融为一体,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充分共享,公共服务无差别,人居环境优美舒适。

交通规划

坚持交通先行,重点规划建设郑新交通互联互通工程,提升郑新两市间交通连接性、贯通性和便捷性,共同推进郑新之间多层次、多方式跨河通道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郑新交通互联互通工程

建成郑济铁路新乡段,推进郑州至新乡市域铁路、新乡至焦作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新乡至开封城际铁路、郑州—新乡—鹤壁城际铁路、濮阳至潢川铁路新乡段、郑州至新乡至南太行市域铁路西线。

建成新晋高速、沿太行高速新乡段、兰考至原阳高速、安罗高速新乡段、濮卫高速新乡段、郑州至新乡高速,规划研究新乡南环高速。

建成G107官渡黄河大桥、郑济铁路黄河特大桥安罗高速黄河大桥,建设郑新高速黄河大桥、G230封丘黄河大桥,规划研究新原快速路跨河大桥、延津中牟通道S225跨河大桥。

建成G107新乡境改建工程、G107改造、郑新快速路、S229、S231、G230,规划研究龙凤大道、新原快速路、延津中牟S225通道。

空间布局

坚持中心联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全域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开放共享的“两中心三带六区多点”郑新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

“两中心”,即郑州市中心城区和新乡市中心城区。提升两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郑新一体化发展双引擎。其中,郑州市中心城区重点提升带动区域发展的高端服务功能,推动主城区各类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提质优化,全面提升郑州航空港国际门户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综合新城组团,加快金融、科技、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培育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生活消费功能,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区域辐射能力。新乡市中心城区加快“东扩、西提、南融、北治”步伐,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发达地区和海外优质创新要素,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新乡辐射区等政策优势,加快建设新乡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中原科学城”。

“三带”,依托郑新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带三条轴带建设,加强两市中心城区资源要素的流通共享,进一步强化两中心吸引、辐射、带动和服务四大功能。其中,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郑新快速路、老G107、S229为三条主轴,从市中心,途经新乡县、原阳县、平原示范区,向南对接郑州市郑东新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立足高起点,以创新与服务体系为主导,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放大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大健康、时尚文旅等新消费经济,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创新产业走廊,全面提升郑新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中心城区与郑州合作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以高新区、大学城、电波科技城、电池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以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为核心的研发中心。

依托平原示范区、新乡县、原阳县等技术转化节点,联合郑州高新区、郑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共同建设物联网、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研发基地。沿黄生态带,新乡市以封丘陈桥产业集聚区、原阳产业集聚区、平原示范区、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等为战略节点,加强与郑州市空间衔接,形成郑州大都市区生态农业、都市旅游、都市生活服务产业带,实现郑新两市跨黄河南北呼应、有机协同、相向发展。加快推进新乡市中原国家植物园、平原示范区绿色科创小镇、郑州市沿黄生态度假区、郑州市黄河中央湿地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沿黄生态屏障,着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区。

推进郑州和新乡跨黄河景点联动,有机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和产业,共同保存、继承和彰显黄河文化,利用两岸大禹治水、曹操疏通白沟、贾鲁治黄及花园口、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黄河展览馆、毛主席视察黄河遗址等与黄河有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建设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同打造黄河文化传承轴。南太行文旅康养带,充分发挥新乡南太行文旅康养及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独具南太行特色的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以辉县市、卫辉市为主打造新乡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建设中原地区知名的山岳观光、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目的地。

坚持生态为先,加强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宝泉旅游度假区等提质升级及智慧景区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后花园;坚持文化为基,依托百泉书院、平原省委旧址、望京楼等运河资源,加强保护性利用,焕发大运河文化带时代生机;依托白云寺、潞王陵、比干庙等南太行文化遗存,以及南太行创业精神红色资源,提升新乡南太行文化影响力;依托龙溪温泉疗养基地、百泉药都,塑造新乡南太行康养品牌。推进南太行景区与郑州城区、郑州航空港、新乡城区快速交通系统一体化建设。

“六区”,即重点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六类功能区。包括以获嘉县、新乡县、封丘县的部分区域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产业承接区,发挥各类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注重供应链垂直整合,推进与郑州产业协同配套,积极承接郑州家具加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产业转移;以平原示范区、原阳县的部分区域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共同发展区,发挥郑新两地功能互补优势,建设郑州—新乡现代农业科技走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育种。利用农科院基地、河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示范园基地,吸引大都市区重点企业落地发展,继续做大食品加工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新乡市中心城区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创新引领区,发挥新乡独特的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电池电动车等新兴产业生产研发基地,优化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强化对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支撑作用;以大东区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物流枢纽区,在新乡东部建立适应区域和城际客流高速化、通勤化发展的物流枢纽区,积极承接郑州货运、物流枢纽功能,打造区域铁路、公路枢纽,对接郑州国际物流枢纽,进一步提升新乡在郑州大都市区和中原城市群中的枢纽地位;以辉县市、卫辉市、封丘县的部分区域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生态涵养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发展前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加强各类绿地保护和改造升级,形成以沿河沿路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大都市区北部生态体系;以辉县市、卫辉市、原阳县、延津县的部分区域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健康养老区,依托南太行、黄河湿地等生态资源,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和延津县森林主题城建设为主,以城市中产阶层和活力老人为目标消费群体,大力发展峡谷观光、山地休闲、森林康养、体育健身等健康养老产业,拓展康复理疗、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等服务功能,开发景区森林浴、天然氧吧等适合老年人的健康养老产品,打造候鸟式旅游度假养老养生目的地。

“多点”,主要包括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城、新乡县城、获嘉县亢村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延津县主题森林城、特色小镇等。着力推动“多点”率先取得突破,实现与郑州在土地、交通等方面率先融合,成为郑新一体化发展新增长点,逐步形成中心城区支撑、重要节点率先突破、多点带动的融合态势。平原示范区实施全面融入郑州战略,突出交通先行,加快与郑州铁路、公路、轨道等交通网络联通。重点培育时尚娱乐、购物体验等业态,吸引大都市区市民定居、购物、休闲、娱乐,鼓励郑新高校毕业生到平原示范区创新创业,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构筑低商务成本、高工作效率、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服务的一流环境,打造郑新产业新高地和大都市区新增长极。

原阳县着力发挥区位交通、黄河文化、生态农业三大优势,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战略新引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样板。做好高速、城际铁路、国道、省道等大交通动脉过境服务工作,加快县域道路衔接对接,谋划实施一批新交通项目,打造原阳内联外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依托“中国制造2025”(原阳)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和家具产业园、中央厨房产业园、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园“三区四园”发展平台,积极对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加强与郑州、新乡南北向合作,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探索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打造河南省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黄河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示范区。新乡县发挥郑新连接地区位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在功能上的套合,推动与平原示范区和原阳县携手打造南连郑州城区、北通新乡城区的一体化无缝连接带。

以载体建设为平台,以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外溢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等新兴优势产业,强化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宜居宜业、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上的现代化小城市和大都市区新兴增长中心。依托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延津县主题森林城,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务休闲、高端制造业、生态居住、高效农业。结合新乡比干、姜太公、封丘陈桥驿、卫辉古城等旅游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通过加快推进郑新一体化进程,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郑新在产业、生态、文化、交通等多领域加强对接,探索开展深度合作,着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市场资源深度对接、科研水平与先进产能协同突破、开发经验与管理经验深度共享、服务标准与政策协同深度统一,努力为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经验和路径。以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轴,整合郑新两市相关资源,促进融合互动,以产业转移和共建为重点,着力把新乡打造成为郑州市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以南太行文旅康养带、沿黄生态带为主轴,积极发挥新乡的郑州“后花园”优势,以黄河、大运河、南太行生态人文资源为载体,建设郑新生态文化共同体,打造国际文化交往平台。

价值意义

郑新一体化发展是落实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是新时代加快中部崛起、实现中原更加出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郑新两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充分释放和提升两市区位、产业、科教等方面优势,形成巨大协同效应和经济势能,发挥郑州作为大都市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快速提升郑州大都市区整体能级;有利于完善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网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展郑州大都市区北部发展空间,丰富和优化郑州大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创造消费新空间,催生消费新模式,培育消费新热点,提升郑州大都市区消费品质,丰富郑州大都市区城市品格和风貌,向时尚型、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提升郑州大都市区中部地区重要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