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9 18:39
郑时龄,1941年11月1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广东惠阳人,建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院长。
1941年11月12日,郑时龄出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
1965年,郑时龄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进入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担任工程师(至1978年)。
1981年,郑时龄从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1992年起),建筑系副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
1984年,郑时龄学习一年德语后打算去德国,最终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至1986年)。
1985年冬天,郑时龄到那不勒斯大学去做讲座,跑到学校校门紧锁,原来学生罢课不准任何老师进入。但当守门的学生得知前来的是中国人,破例将大门打开,郑时龄成了当天唯一授课的老师。
1986年,郑时龄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意文化的交流,其中浦江镇的规划就是他的旧友格里戈蒂设计的。
1989年,郑时龄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艺术与应用艺术学院乔治·密勒讲座教授。
1992年,郑时龄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至1995年)。
1993年,郑时龄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1995年,郑时龄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至2000年)。
1998年,郑时龄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2000年,郑时龄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同年受邀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
2001年,郑时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郑时龄当选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2007年,郑时龄获得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获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
郑时龄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郑时龄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金融博物馆等工程项目。
截至2014年4月,郑时龄出版主要专著四部,译著两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出版的专著《建筑批评学》,首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
截至2014年12月,郑时龄曾出国访问80多次,曾应邀在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韩国和希腊等国的大学和学术论坛上作学术报告和主题报告,曾担任一些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主任等,并曾与美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的大学共同组织国际设计工作室。
郑时龄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1992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论》课。
截至2018年9月,郑时龄已指导培养118名研究生,其中硕士76位、博士42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领域的佼佼者。
郑时龄先后获得“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和“教书育人楷模”(2012年),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建筑评论》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他负责的“‘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获得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郑时龄对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城市空间的梳理与更新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中国建筑学会评)
郑时龄的专著《建筑理性论》和《建筑批评学。(同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