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0 18:43
郑鹤声(1901年5月19日—1989年4月20日),原名松表,字萼荪,号鹤皋,后改号萼荪。浙江诸暨人,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
1901年5月19日郑鹤声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属绍兴市)高湖乡(今双桥镇)郑村。幼年体弱多病,9岁始入私塾,12岁考入枫桥大东高等小学,半年后转入北乡公学,后以第一名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潜心攻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郑鹤声刚过18岁生日没几天,正在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五年级学习,和当时一切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一样,在北京学生运动的影响下,也积极投身到这个爱国运动中去。他和同学们一起,一方面在杭州沪杭铁路沿线车站及杭州各商店中进行检查日货(当时称为“劣货”)的活动,一方面在街头进行讲演等爱国宣传活动。学校当局为了阻止这些活动的发展,就施行提前放假的伎俩,于是他们就在暑假中组织了旅杭诸暨同乡会来进行爱国活动。还在诸暨原籍组织了一个爱国团体,以诸暨县城乡为活动的大本营,向四乡广为宣传。
民国九年(1920年)夏,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史地部(1921年该校合并于国立东南大学),受学于历史学家柳诒徵、地理学家竺可桢。
1924年毕业时将论文《汉隋间之史学》撰成10余万字专著,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民国十四年(1925年)毕业后,在云南高等师范任教,并兼课于东陆大学。1925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高等师范、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192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编审、教育部编译馆专任编译兼人文组主任。国立编译馆转为国史馆后,任纂修兼史料处处长。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史馆改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此间,曾兼课于中央政治学校和中央大学,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史部目录学。
1951年至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8年随山东大学迁往济南。曾任政协山东省第二至五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
1928年商务印书馆为他专门安排出版郑氏史学丛书,到30年代,先后出版了《史汉研究》《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亚洲诸国史汇目》《中国史学史》《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此外还有《近世中西史目对照表》。晚年还主编了《黄河志文献编》《孔子研究资料目初编》《中国近现代留学生资料》《山东地方志文献目录》诸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大型资料著作。
他是我国中西交通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26年以发表《大月氏与东西文化》一文开始中西交通史研究,尤其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尤为精深,积数十年之力发表一系列有关论文和专著,成为国内外研究郑和最有成就的专家。此外还发表过多篇论著,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史,并编成《六百年来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资料汇编》,系统整理1368到1949年有关明、清、民国时期中外关系史资料,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鹤声也是我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1931年就出版了《中国近世史》,被评为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他也是中华民国史的最早的系统研究者之一,40年代便有专著《中华民国建国史》行世。解放后,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据唯物史观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发表了《太平天国妇女解放运动及其评价》《试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试论孙中山思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论著,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并修正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见解。他还参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以及教育部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编定委员会工作,为近代史资料学及近代史教学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他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文化史也多有研究。
郑鹤声从1919年起即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治史60余年,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尤长于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和中西交通史,撰写26册之巨的《正史研究》和《正史汇目》《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等。民国24年(1935),开始研究郑和,经十余年努力,出版《郑和》一书,2年后又出版《郑和遗事汇编》,奠定了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上的地位。民国32年(1943),出版《中华民国史》。他勤奋治学,一生出版和发表著述160余种,20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世史》《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民国建国史》《汉隋间之史学》《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概要》《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郑和》《郑和遗事汇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与其子郑一钧合撰)、《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史料》等。
2001年是郑鹤声诞生百年。2000年,他任教过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一些学生就动议重印这位老师的著作以作纪念。经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选出1928年他与郑鹤春(1892-1957)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重印,并列入“蓬莱阁丛书”,在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