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6 15:37
郭少军,1981年出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1981年,郭少军出生。
2001年—2005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2005年—201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师从汪尔康院士、董绍俊院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0年,代表中国参加德国林岛举行的第六十届诺贝尔奖大会。
2011年—2013年,担任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013年—2015年,担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奥本海默杰出学者。
2014年—202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材料、化学)。
2015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
2015年—2018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预聘副教授(破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担任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2018年,获得首届北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9年—2020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长聘副教授(破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1年,担任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科学家(2019-2021,全球前2500);同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2021,全球前800);同年,入选Research全球顶尖科学家(材料学科全球排名167);同年,担任“973计划”项目及项目首席科学家。
郭少军发展了高性能原子、亚纳米和纳米催化材料设计的思想,提出了材料应变调控催化的新方式,率先揭示了材料本征拉应变和双轴应变调控催化材料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化学机制,研制出了系列新概念电/光催化材料,显著提升了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性能,解决了能源小分子反应动力学慢的关键难题,有力推动了材料、化学和能源的交叉与融合。
根据2024年4月北京大学网站数据,郭少军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系列(26篇),《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66篇)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6.8万余次,h指数137。
根据2024年4月北京大学网站数据,郭少军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年1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郭少军应邀出席,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郭少军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阐述了自己对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榜样,科学家要有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他强调了在科研工作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指出理论是支撑创新的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核心“卡脖子”技术上,需要科学家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同时,郭少军研究员也提出,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希望能打通基础和应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希望国家能从政策和统筹等方面,促进科研工作者发挥优势,集体攻关,也希望企业能更好地参与推动研发,把创新性想法真正转化成所需要的产品。郭少军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动力,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结合个人研究的方向,郭少军谈到在工作中如何践行总书记的“四个面向”,他表示,青年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要面向学科前沿,主动攻关原创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要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核心技术,在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郭少军用他的行动为科学家精神作注。入党20年来,科学家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着郭少军的教学科研生涯。从电化学能源基础科学创新与冲击氢能“卡脖子”技术,到以“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影响同事,他的教学科研每一步都深深根植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郭少军在功能纳米材料和燃料电池电催化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Dr. Guo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and fuel cell electrocatalysis)。(《催化》2019年青年研究员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