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7 15:13
郭巷街道,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地处吴中区东部,东隔镌底潭、吴淞江与甪直供为邻,南傍吴淞江与吴江区松陵街道相望,西以京杭大运河与长桥街道、城南街道为界,北、东北与虎丘区娄葑街道相邻。行政区域总面积5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8月,郭巷街道户籍人口6.03万人。
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元和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苏州。
民国元年(1912年),属吴县。
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属吴县十四(尹郭)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吴县第八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吴县淞北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分属吴县苏州区、吴淞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属吴县淞北区。
1950年3月,淞北区改名车坊区。
1957年9月,撤区并乡,设郭巷乡。
1958年10月,改设郭巷人民公社,江南村划归吴江县湖滨人民公社。
1965年12月,长桥等7个大队划归蠡墅人民公社。
1983年7月,政社分设,复为郭巷乡。
1994年6月,撤乡,改设郭巷镇。
1995年7月,属吴县市。
2001年2月,属苏州市吴中区。
2004年5月,撤镇,改设郭巷街道,车坊镇官浦、通桥、马巷3个村划入。
2011年末,郭巷街道辖黄潦泾、徐浜、戈湾、尹山、独墅湖、姜庄、双浜、国泰、姜家、官浦、马巷、湖岸、湖滨、国香园14个居委会,下设372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郭巷街道下辖24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双浜社区郭新东路1号。
郭巷街道地处吴中区东部,东隔镌底潭、吴淞江与甪直供为邻,南傍吴淞江与吴江区松陵街道相望,西以京杭大运河与长桥街道、城南街道为界,北、东北与虎丘区娄葑街道相涂。行政区域总面积54平方千米。
2011年末,郭巷街道辖区户籍人口41626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60629人。户籍人口中,男性20256人,占48.7%;女性21370人,占51.3%。2011年,郭巷街道人口出生率15‰,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9.3‰。
截至2018年8月,郭巷街道户籍人口6.03万人。
2011年,郭巷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2:46.4:51.4。
2011年,郭巷街道全境财政收入10.38亿元。
2011年,郭巷街道有耕地面积2万亩,人均0.5亩。
2011年,郭巷街道工业总产值52.76亿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职工8225人。
2011年末,郭巷街道有商业网点3800个。境内有大型专业市场5个,其中苏州市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是国家粮食局全国大中城市重点粮油市场。
2011年,郭巷街道境内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银行开设了分支机构。
2011年末,郭巷街道有文化艺术团体15个,会员300人;街道文体中心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1个;图书馆(室)10个,藏书2.4万册。文化从业人员16人。
2011年末,郭巷街道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035人,专任教师127人;小学3所,在校生3160人,专任教师20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80人,专任教师11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率均达100%。境内有市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市属人民警察培训学校1所,区属特殊教育学校1所,部属江南社会学院1所。
2011年末,郭巷街道有医疗卫生机构11个;病床34张。专业卫生人员132名;全年医疗机构诊疗18.63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2678人,参合率100%。
2011年末,郭巷街道有体育场地7处,100%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0%。
2011年,郭巷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7户,人数624人,支出94万元,月人均126元;五保供养49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人员12人,共支出22.1万元;重残人员补助132人,支出51万元;农村临时救济700人次,支出19.64万元。有21436名失地农民置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90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2011年末,郭巷街道有邮政支局1个,邮政网点2个,投递点3100个。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6个;固定电话用户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8万户。
郭巷街道,因处苏州古城城郭东南而得名。
花岗石梁式桥,位于浮桥村染料浜南口,东北、西南走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六月众姓公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郡人张某重造。桥长16.4米,宽1.7米,孔宽4.3米。桥面置3块完整条石,枕石两端外伸,东堍西南侧嵌有青石刻碑1块。桥西南百米处原有张姓祖坟1座(占地2亩,有坟堂屋)。该桥现存。
泰安桥,跨郭巷老街西首河道,南接苏家弄,早先为一侧有栏的3节木桥,清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里人捐资重建成花岗石单孔拱桥。桥呈南北走向,偏西南10度,长16.75米,拱券高4.25米,跨径5.80米。北堍长6.73米,宽3.80米,台阶13级;南堍长7.20米,宽4.15米,台阶11级。桥面宽2.43米,长2.58米。桥两侧有桥耳4对,桥边栏板齐整。该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南堍西侧嵌有《重建泰安桥碑记》青石刻碑,东、西柱石各镌桥联1副,桥面中心方石刻有佛教“轮回”图案。1997年7月28日,泰安桥被立为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花岗石梁式桥,位于郭巷老街河道与尹山湖相接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重建。该桥呈东西走向,3块桥面石板长、宽、厚均为4.5米,1.58米,0.27米,面南柱石镌有桥联1副。1975年拓宽河道时该桥被拆除,今尚存桥面石板3块。
大浮桥,位于浮桥村前村港与独墅湖交接处,南北走向,为花岗石3截梁式桥。桥长32米,宽2.4米,中孔宽5.1米、边孔宽4.6米。桥两侧各有外伸0.8米桥耳4只,每节桥面均搁4块完整条石,两边所置石板桥栏高0.4米,厚0.2米,中间均嵌6只栏柱,南北台阶都为12级。该桥所在处早先设渡口,后曾造起多节木桥,清乾隆年前里人朱国梁在该处建大牛桥(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元和县志》卷二载:牛桥里人朱国梁建)。现存大浮桥为民国3年(1914年)募资重建,民国5年(1916年)农历五月落成。桥东、西两侧各有桥联一副。现该桥完好。
在尹山村郭新河两岸,东濒尹山湖。文化遗存分布在郭新河沿岸东西长400米、南北宽400米范围内(位于东经120°40′19″~120°40′40″,北纬31°14′14″~30°13′35″区域)。1974年,开挖郭新河时,遗址被分为东西两部分(部分文化遗存遭到破坏)。1987年,太湖沿岸考古调查时发现,郭新河两岸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厚度超过1.5米。调查中征集到石器数件,采集到石器、陶器200余件、片,石器有斧、凿,陶器有鼎、壶、罐、钵、盘、盆、杯、豆把、器把、鬲足及原始瓷器盖、碗等。根据采集到陶器的质地、纹饰、器形分析,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的时代分别为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周至汉代。新石器时代郭新河遗址为进一步探索太湖地区古文化的内涵及分布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郭新河遗址于1997年7月28日被立为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郭巷街道有常台高速公路、沪常高速公路2条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19.5千米。有5级以上通航河道3条。
2022年4月,郭巷街道团工委被授予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