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镇

更新时间:2023-11-28 07:45

郭店是济南市的东大门。1985年建镇,面积 50平方公里,耕地3.8万余亩,下辖5个办事处,31个行政村,驻地总人口 8万人。

地理环境

郭店地处近郊,济青高速公路、胶济铁路、机场路、绕城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在此,北临济南国际机场仅10公里,境内分布有济钢、省竞技体校、省冶金技工学校、济南二师、济南重型机械厂等30多家省、市、区企事业单位,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建镇13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总揽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发备图强,取得了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可喜变化。1998年底与1999年初郭店镇先后被济南市确定为中心城镇和农业现代化试点乡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建镇以来,全镇共开发建设商品楼10万平方米,建成贸易市场、中学教学搂、卫生院、七层电信大楼和一系列配套项目,双管单位及一些镇直部门也相继建起了高标准的办公场所,郭店、锦平、韩仓三个商业服务小区初具规模,沿路开发、连片发展的实践使小城镇突破了原2.5平方公里的规划,镇党委政府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先后投资400万元,实施了“1143”工程、综合治理工程、灯亮工程、树绿工程等重点工程,使小城镇的各项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化的的购物商厦、高标准的广场游乐园,镇内通有10、23、17路等公交汽车。小城镇规模、档次大大提高。城镇建设走在了全区前列。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为该镇第三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如今已是商贸云集,店铺林立,仅驻地商业街就有600多个体工商户。

建镇以来,郭店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产业化设施农业取得重大成绩,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的规族档次有了明显提高,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进步。

历城区郭店东部山头办事处片区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基本没有地表水储备,地下水储量也十分匮乏,村民生活用水只能实行分时或限时供水。为彻底解决群众吃水问题,该镇投资200多万元实施东部自来水集中供水工程,开挖管沟1530米,铺设管道15000米,使9个村10000多名群众告别喝苦涩浅井水的历史,喝上了甘甜清冽的自来水。这是郭店镇党委坚持抓好基层党建,倾力为群众谋福利、办好事的诸多事例之一。

农业建设

强农固本,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建镇以来。全镇在稳定家度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治水为中心,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 路的建设,综合治理,全镇先后投资17万元,建成武家虞山两群井,维修和新打深浅机井75眼,建大型畜水池6个,铺设地下防渗节水管道14万米,建成3000亩喷灌示范区,使水浇地面积达到25000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达到4500万斤。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努力培植以粮食.林果、大棚瓜莱、畜牧养 殖为主的产业化。全镇共发展冬暖大棚207个,种植优质果木1500亩,建成了郭东、郭西、李东、十里堡等多处县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小区和特种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145个,1999年全镇蔬菜总 产量达到9870吨,各类果品650吨,大牲畜存栏量1000头。

郭店有耕地2451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甘薯。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南抓林果北抓菜,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规划。1989年秋面对大旱,对已有水利设施进行了修复配套,全镇投资1200万元, 投工15万个,新打和维修机井84眼,建大型蓄水池3个。投资20万元,对鱼山群井进行二级提水改造;山头办事处曹家馆、东风新村、耿家庄修建了蓄水方塘;韩仓办事处修建了地下节水管道。1990~1992年,投资160万元,投工232万个, 搬运土石40万立方米,完成了武家群井一期灌溉工程,扩大和改善水浇地200公顷,经省黄淮海开发项目办公室验收,成为全省连片治理的第二大工程。1991~1995年, 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投资420万元,投工65万个,整改土地466公顷。10年中新增灌溉面积33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1400公顷。建立一类农田保护区1776公顷。1995年全镇粮食总产达21514吨,比1986年增加8028吨;亩产572公斤,比1986年增加22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54公斤,比1986年增加305公斤。 郭店镇以市场为导向,对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至1995年已建成东部70公顷芦笋、西部60公顷蔬菜、南部333.3公顷山林、北部100公顷果园的“南林北果,东笋西菜”四大基地。庭院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家庭养殖业的变化。1995年,大牲畜存栏7110头、 猪2.12万头、 家禽43.78万只, 分别比1986年增加5972头、1.31万头、36.22万只。农业机械总动力40460千瓦,比1986年增加25441千瓦。

工业建设

实施工业带动战略,乡镇企业取得长足进步。建镇以来,郭店把乡镇企业看作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坚持技改与创新双管齐下,在狠抓现有企业内部挖潜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凭借北靠济钢的地理优势,主动出击,努力开拓信息来源,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伙伴,先后与40多家市级以上科研所取得联系,并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信息、技术源的建立将乡镇企业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以镇办企业为龙头,村办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

镇直龙头企业济南镁碳砖厂自1986年建厂以来,以冶金部鞍山热能研究院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技兴厂战略,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研制开发的耐火材料系列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冶金部镁碳砖定点生产厂。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四年保持了镁碳砖厂在同行业中的产值、利税和出口创汇第一。

获得荣誉

郭店党委先后被市委、区委授予“济南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历城区‘五个好’先进党委”、“历城区科学发展先进单位”“历城区基层党委理论学习先进中心组”等荣誉称号。

党建工作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历城区郭店党委在抓好镇领导班子建设和村级“两委”建设的同时,始终把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实事作为重点,让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来体验党建工作的成果。为此,该镇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在抓好钢铁、耐材、新型建材和物流等产业的同时,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和三产服务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农民增收新平台。发展设施农业1万余亩,特色花卉苗木繁育6000余亩,形成了优质粮食、花卉苗木、畜禽养殖三大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依托镇政府驻地商业、行政、教育、居住设施,建设了“三纵四横”7条专业商贸街区,商业设施达到2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信息、房地产、休闲娱乐等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集群,汇聚了2万人的服务队伍,三产服务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活力的因素。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比2004年增加3000多元。

历城区郭店党委从本镇实际情况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题“小”做,积极组织实施“利民工程”,不断改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近两年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长7.3公里、宽22.5米的虞山大道,不仅把11个村庄贯通起来,使1.5万亩的土地得到有效盘活利用,而且串联起了8家大型企业,增加了产业聚集度,成为该镇第二条工业走廊,为沿线村庄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了镇中心小学、中学实验楼、中学餐厅、中心幼儿园和中心小学餐厅综合楼建设,使镇中、小学达到了省级规范化标准。同时,投资150多万元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敬老院,首批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全镇21个村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60至400元的养老金。全镇提高了对参加合作医疗群众的补助标准,参合农民医疗金补助标准达到50元,2007年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25万元。该镇还将卫生院的新建列入工作重点,将为全镇群众就医提供更坚实的医疗保障,切实提高全镇群众的健康水平,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教育科技

1985年建镇初期,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布局分散,校舍破旧且严重不足, 310多名初中生在其它乡镇借读,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加强“两基”工作,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投资530万元,对19所校舍进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投资210万元,建镇办中学校舍7199平方米;投资90万元,建成面积为1749平方米的成教中心综合教学楼。全镇新建小学12所、幼儿园16所,改建、扩建小学11所,其中合二庄、流海庄、彭家庄、 锦平4个村建起标准教学楼。全镇中、小学校舍和内部设施配套达标率分别为100%和86%。1995年有镇办中学1所,在校生1947人,教职工119人;小学20所,在校生2891人, 教职工168人;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800人,教职工49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6%和94%。 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生巩固率为98%。1985~1995年,初中向高中、中专等学校输送1 307人。率先在全区办起了弱智儿童辅读班,实行随班就读。1991年获市“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镇教委被评为全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另外,镇驻地有省冶金技校、济南第二师范学校、区职业中专学校、区聋童学校等。 全镇有科技机构10个,科技人员580人,农民技术员380人,农民技术研究会92个。 1986~1995年,围绕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广新技术50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58项,其中科研攻关15项,新成果推广20项,新产品开发23项;累计新增产值5亿元, 利税3500万元,创汇1800万美元。1995年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培训2122人次。有219人获中央、省农业广播学校毕业证书。

文化卫生

1985年建镇文化站、广播放大站。1995年有村文化大院31处,有文化专业户50户。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逢年过节,踩高跷、舞龙灯、玩旱船、抬芯子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5年全镇放映电影400场次,并办起了有线电视站,收看1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1987年镇卫生所有10间平房, 设有内、外、妇3个科室,职工12人。1989年新建卫生院占地0.6公顷。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并先后购置了万能手术床、无影灯、200毫安X光机、B超机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为234万元。1994年,镇卫生院经市验收评审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1995年门诊达4.2万人次,收入137万元。1987年有村卫生室29个,乡村医生45人,卫生员5人。 1995年村村建立了卫生室,甲级卫生室占90%。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妇幼保健和儿童免疫有了保障。 全镇共设卫生监测点12个, 监测率达86%,妇女“两病”治愈率达100%。1986年计划生育率为9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2‰。1995年,全镇有计划生育服务站(室)32处,人口学校32所,计划生育协会会员3800余人,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为10.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0‰。90%的村成为计划生育“三为主”合格村。先后3次受到省政府表彰,6次受市政府表彰。

所属学校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中心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山头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教育委员会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流海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田家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韩仓小学

位于区政府驻地洪家桃以东16公里。面积59.78平方公里。13087户,41727人。辖31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郭店。

1984年,由董家:相公庄、李家庄、胥家庄、韩仓、侯家庄、刘家庄、锦平、郭店、山前庄、山头村、东方家庄、东凤新村、耿家庄、王官庄、十里堡、曹家馆;港沟:彭家庄、程家庄、唐冶;孙村:西枣园、合二庄、武家庄、田家庄、流海庄合并而成,设立郭店镇至今。

郭店 位于胶济铁路站以北,南邻西枣园,西为锦平,东北为山前庄。1301户,3540人。设郭店西、郭店西、郭店东村民委员会。农历一、六日逢集。

唐武德年间(618-626),称郭店铺。因郭氏早居建村并开设店辅而得名。据《曹家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曹氏云云鹏和陈氏又从直隶枣强迁入。以后郭姓户绝,沿称郭店。史志记载:明崇祯《历乘》“总铺……郭店铺”,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郭店”,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九:郭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郭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郭店,在山东历城县东三十余里。路通章丘县。胶济铁路经之”。

相公庄 位于郭店西北。2.5公里,刘公河西岸,南为西枣园,西邻锦平。201户,578人。设相公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因村东刘公河绕村而过,视为风水宝地,能出“72位相公”,为祈盼多出贤人,沿称相公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相公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相公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相公庄”。

李家庄 位于郭店以北2公里,东依鱼山,南为锦平,西邻相公庄。525户,1477人。设李家庄东、李家庄西两个村民委员会。村中有古建筑金星殿遗址和古槐两株。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南留庄。李仲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之前,已有杨、李、张诸氏定居建村。后因李姓扩村修建家庙,曾改称李家大庙。以后沿称李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李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十三:李家庄”。

胥家庄 位于郭店以西4.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东南邻韩仓,东北为侯家庄。455户,1487人。设胥家庄村民委员会。

元代末期,胥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胥家庄。到明洪武年(1370),侯、李、刘、陈诸氏先后又以从直隶(河北省)枣强侯家岸迁入。后胥姓肩肩扛绝,仍沿称胥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胥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胥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胥家庄”。

韩仓 位于郭店以西3.7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东为锦平,西南为济钢鲍山新村,北邻侯家庄。1308户,3709人。设韩仓一、韩仓二、韩仓三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明代文学家李攀龙故里。

唐代,称还仓,曾称韩仓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此,粮草皆尽,便下令开仓充其军粮。待东征凯旋而归,正值丰收年景,李世民便下令“还仓”而得名。以后取其谐音而沿称韩仓(韩仓并无韩姓)。县志记载:明《历乘》“总铺……韩仓铺”,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韩仓”,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韩仓。五、十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韩仓。五、十日集”。另有《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有名重镇……韩仓镇。在成东30里,为章丘必经之路。五、十为集期,可直接通邮”。

侯家庄 位于郭店以西3.5公里,东南邻刘家庄,南为韩仓,东北相公庄。507肩扛,1330人。设侯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称李家庄。因李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据村碑记载:明嘉靖年间(1796-1820)侯德林(怀)又从历邑东北任家岸迁入。后因侯姓住户增多,而改称侯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侯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侯家庄”。

刘家庄 位于郭店以西3公里,胶济铁路以北,东为锦平,西同为韩仓,西北邻侯家庄。379肩扛,1008人。设刘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河甫骨龄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刘家庄。到嘉靖年间(1522-1566),梁、孙、王诸氏又先后迁入。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刘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刘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刘家庄”。

锦平 位于郭店以西1.7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南邻彭家庄,北为相公庄。512肩扛,1395人。设锦平一、锦平二两个村民委员会。

1969年,称锦平新村。因历城南山区修建锦绣川水库占地,经县政府搬迁办公室统一组织,住户由西营公社石门村迁此建村。因其从锦绣川库区迁至平原而是名。后沿称锦平。

山前庄 位于郭店东北1.25公里,东邻曹家馆,西北为李家

庄,北依鱼山。200户,664人。设山前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琥年间(1368-1398),称新庄。江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江家庄后又迁此,取新建村之意而得名。建国后,因地处鱼山之前,改称山前庄。

彭家庄 位于郭店西南2.5公里,胶济铁路南侧,东为西枣园,南邻程家庄,北为锦平。448户,1644人。设彭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因彭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彭家庄。后彭姓户绝,仍沿称彭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彭家庄”,清康熙《历城县志》“龙山路:韩仓南彭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南保全二:彭家庄”。

程家庄 位于郭店西南3公里,东南为唐冶,西依将山,北邻彭家庄。418户,1217人。设程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因程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程家庄。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李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程姓户绝,仍沿称程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程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程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程家庄”。

西枣园 位于郭店以南1.25公里,东邻合二庄,西为彭家庄,北依胶济铁路郭店站。289肩扛,802人。设西枣园村民委员会。1937年日本侵略军曾放火烧村。

明代,称枣园村。俗称枣林。因地处多植枣树成林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郭店南枣林”,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十三:枣园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枣林”。1958年,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枣园。

合二庄 位于郭店以南1.5公里,胶济铁路南侧,东邻武家庄,西为西枣园。533户,1518人。设合二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称两合庄。俗称何二庄。洪年间(1368-1398),住户由武家庄东、流海庄之西无名村落迁居于此合建为一村而得名。以后沿称合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何二庄”,清康熙《历城县志》“神武路:张陵丘东北何二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何二庄”。

武家庄 位于郭店东南2公里,胶济铁路南南侧,东为流海庄,西邻合二庄,东南依武将山。480户,1340人。设武家庄村民委员会。村同有尹天佑烈士墓。

相传,明万历上间(1573-1620),住户多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有位武官封而得名武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武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张有明贤九:武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武家庄”。

唐冶 位于郭店以南3.5公里,北为合二庄,西北邻程家庄。1007户,2822人。设唐冶南、唐冶西、唐冶北村民委员会。

唐代,称唐冶庄。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开发铁矿,为冶炼业之地(1958年村东曾出土有古铁锤、铁锹、矿灯等物),遂之建村而得名。住户多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据《宋氏族谱》碑文记载:“宋氏原籍枣强,自前明正统以后于历邑城东唐冶庄聚焉”。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棠野”,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九:唐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唐冶庄”。

山头村 位于郭店东北3公里,东邻东方家庄,南为曹家馆,西南依鱼山。409户,1326人。设山头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刘官庄,亦名山头店。因住户刘霸早居,以姓氏得名刘官庄。后刘霸遭村民反对,又地处鱼山,改称山头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山头”,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山头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山头店”。

东方家庄 位于郭店东北3.5公里,东为东风新村,西邻山头村。193户,682人。设东方家庄村民委员会。村西头由村人段宏飞捐资,于清光绪六年(1880)建宏飞桥一座。2001年8月,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王万和、周召权、向小坤、周康鱼、周康仁5户20人,由重庆市忠县馨复旦村迁此落户。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冯家坊。因冯氏早居建村而得名。相传在明初,方孝孺拒为明成祖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被杀,并株连数百人。族人中有的为免遭诛灭。便迁此隐居。后因方姓人口兴旺,冯氏又迁出,改称东方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东方泉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东方家庄”。

江风新村 位于郭店以东4公里,胶济铁路北,东邻十里堡,南邻田家庄。241户,711人。设东风新村村民委员会。

1969年,因历城南山区修建锦乡川水库占地,经县政府搬迁办公室统一组织,住户由西营公社张家坡迁此建村。以歌颂建设形势大好和社员新安家之意,得名东风新村。

耿家庄 位于郭店东北5公里,东邻王官庄,南为东风新村。230户,726人。设耿家庄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周世华、周世雄、周达万、周义文、周世荣、周成龙6户21人,由重庆市忠县馨井镇复旦村迁此落户。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耿、张、刘诸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耿家庄。后耿姓户绝,徐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徐家庄,到六世时又有人迁入,仍沿称耿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耿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耿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耿家庄”。

王官庄 位于郭店东北5.5公里,南邻十里堡,西南为东风新村,西邻耿家庄。122户,435人。设王官庄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4年8月,李大成、杜连碧、谭德军、蔡正华4户21人,由重庆市开县镇安镇安镇歇马、正安、关子、丰太村迁此落户。

元代末期,因王氏早居建村且为官而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伯宜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徐家庄,到五

世时又有住户迁入,仍沿称王官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十里铺(堡)西北王官庄”,清康熙《历城县志》“神武路:王官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王官庄”。

曹家馆 位于郭店以东2.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东为十里堡,西邻山前庄,北为山头村。334户,937人。设曹家馆村民委员会。

元代末期,称曹姑馆。因一曹氏老妇在引开设店铺而得名。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尹二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以后沿称曹家馆。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曹家馆”,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九:曹家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曹家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曹家馆”。

田家庄 位于郭店以东4公里,胶济铁路南侧,东北十里堡,南为流海庄,北为东风新村。292户,869人。设田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二年(1369),田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十三:田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十三:田家庄”。

流海庄 位于郭店以东3.5公里,胶济铁路以南,西为武家庄,北邻田家庄。570户,1707人。设流海庄村民委员会。有明末进士方守地捐资修建飞虹一座。

明代,称万家流海庄,亦称刘海庄。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以后沿称流海庄。村东明万历年间碑文为:万家流海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刘海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九:刘海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九:流海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