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5 15:23
郭晓棠(1910— —1969年),原名郭全和,紫陵乡西紫陵村人。先后就读于河南省立十三中学、中、省立一师、中州大学附中和河南中山大学。1932年4月,郭晓棠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秘密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在“新兴教育社”内成立了党支部,郭晓棠为支部委员。1939年初,中共豫西、豫南省委合并,建立中共河南省委。刘子久任书记,郭晓棠任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在整风审干中,康生作“抢救失足者”的报告,硬把河南党诬陷为“红旗党”。经过1944、1949年的甄别复议,1950年由中央组织部审查,中共中央批准,恢复了晓棠的党籍。新中国成立后,晓棠被调回河南工作。1950年初,调河南大学文教学院任副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后又任河南大学教务处长、教务长等职。1953年, 河南大学改为开封师范学院,晓棠任副院长。1956年在中共河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后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并负责主编省委理论刊物《中州评论》,和省委高干理论进修班的辅导工作。他是一、二、三、四届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常务委员。1961年调任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1966年当选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 中,晓棠被诬为“叛徒”、“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迫害。后经党组织审定,1969年3 月11日正式为他平反昭雪。不料当日,冠心病突发,与世长辞,终年59岁。
郭晓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原名全和,又名肖堂,河南省沁阳市人。1910 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紫陵村义学读书,后随他的远房伯父、清末秀才郭振邦上经馆,勤学聪明,深得其伯父喜爱。1924 年,他到开封考入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附中就读。1927 年9月,考入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文科,攻读历史专业。在我校8年学习期间,他思想十分活跃,多次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成为进步学生的核心人物。1931年9月,他被全校师生推选为河南大学反日救国委员会主席,次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1936年,他先后在南阳嵩山公学、新蔡今是中学、杞县大同中学、临汝汝阳中学、开封中山中学、许昌女子师范学校、洛阳复旦中学、省立洛阳八中等校任教,并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既教国语、历史、地理,也教过世界语、拉丁化新文字。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代理省委书记等领导职务。1941 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调他到延安工作; 1942年3 月,根据陈云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下设“白区与统战工作小组委员会”,郭晓棠为该委员会三名委员之一。 1943年3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校址延安)学习,遭到康生的诬陷而被停止组织生活。解放战争时期,他被分派到华北联合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教学之余悉心研究学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做出显著的成绩。从1947年起,他相继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简论》(北平读者书店出版)、《社会主义社会史论》(天津知识书店出版)和《资本主义社会史论》等3部专著,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赞誉,被称为红色理论家。
新中国成立后,郭晓棠调回河南省工作。1950 年秋,他被调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政治系主任; 1953 年8月,任河南师范学院教务长,接着担任中共河南师范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1957年2月,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并兼任省委机关理论刊物《中州评论》副主编; 1961 年,任郑州大学副校长;1964年,任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前,他还曾当选为河南省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政协常务委员。从1950年起,在学术活动方面他连续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4部。论文散见在《河南大学学报》、《河南日报》、《河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州评论》《郑州大学学报》上。4部专著为: 《历史主义还是反历史主义》;《中国革命的历史道路》;《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几个问题》。他在担任河南大学领导职务期间,把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科研经验传入母校,促进了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当河南大学转变为高等师范院校后,一些师生员工难以适应这种变动,他作为院党组书记在困难面前毫不畏缩,而是斗志昂扬,和学校其他领导同志齐心协力,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深入教学第一线,组织和带领师生员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理论,学习部颁高等师范院校的方针任务和教学计划,使学校很快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师资的办学方向。他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他教导中青年教师在学术领域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向,提倡要认真读书和自得之学的学习方法。他把培养青年助教作为教研室的一项基本任务提出来,使青年教师很快成为教学中的骨干力量。1953年9月,他亲自主持制定中青年教师进修计划,派出30名中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校内则让老教师对青年助教传、帮、带,各教研室每星期都固定一次教学研讨时间,集体讨论教材教法,互相取长补短等。到1954 年,全校助教110人中,有38人开课,占35%。他为我校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郭晓棠是河南大学的一位杰出校友,对母校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在旧中国他从母校毕业后,还是在新中国他调离母校后,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始终关心母校的发展。1940年11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到嵩县潭头河南大学流亡地开展统战工作,分别拜访文学院院长嵇文甫、化学系主任李俊甫和经济系主任王毅斋等教授,倾听老师的意见,研究河南大学工作方针及对敌斗争策略,使河南大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牢固,有力促进了母校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1960年7月,母校举行第一次教学第五次科学讨论会,郭晓棠应邀回到开封与会,在母校大礼堂向全校师生员工作了题为《谈学术与政治》的长篇报告。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谈了学术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热情宣传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这次教学科研学术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郭晓棠是河南高级知识分子的一名优秀代表,他坦荡无私,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直言不讳,却多次遭到党内极左路线的迫害。1943年,在康生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康生逼他“坦白交待”,竟动手狠狠打了他一耳光,并无端停止他的组织生活达7年之久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开始,他就被打成“三反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修正主义分子”,《河南日报》1966年6月公开点名批判他,对他进行无休止的“斗争”。但他始终坚信党,始终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毫不动摇,表现了一名革命知识分子崇高的思想境界。1969年3月,郭晓棠含冤逝世,年仅59岁。1978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为他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