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1 16:01
郭晖,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2岁时因误诊延误治疗而导致高位截瘫,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不断取得突破。2008年博士毕业后,郭晖回到家乡邯郸,应邀到河北工程大学任教。
郭晖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在读博士生。11岁时因误诊延误治疗而导致高位截瘫。23年来,她靠着惊人的毅力,不仅在病床和轮椅上学完了小学到硕士学位的学习,并掌握了四门外语。2003年考入北大英语系读博 。2008年起在河北工程大学任教,教授英国文学史。2012年,作为1998年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留学的残疾人的她,拿到了来自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邀请,从而获得了公费到哈佛大学进修的机会。
12岁时因一次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她凭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完全依靠自学,成了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并且摇着轮椅前往哈佛大学进修。工作中,她全身心投入教学,负责多门新课之余,她开设“郭晖博士沙龙”,并积极参与“紫山讲堂”讲座和数据文化调研工作。她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残疾人也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自身努力,尽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
郭晖的家在河北邯郸,父母是高校的普通职工。1981年四五月间,五年级学生郭晖在课外活动课跳远时,不小心崴到了左腿的膝盖,当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一个月后,妈妈发现郭晖左腿膝盖处有些红肿、发热,就带她去医院。医生诊断是滑膜炎,打了三四针封闭还没有好转,反而更肿了。后来转到中医院,治疗一个多月后,膝盖的肿胀有增无减。
于是,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某较大医院治疗。那里的医生判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肌肉注射激素疗法,前前后后打了十七针,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是过大的剂量。父亲有位老乡是外科医生,为郭晖做了简单的检查,觉得不太对劲,写信建议该医院的大夫慎重用药。但那大夫却认为激素疗效快,坚持要继续打。郭晖说,那时由于注射激素量大,身体浮肿,都有点胡须出来了。父母见此情况,不愿再把女儿留在这里治疗,又将郭晖转到峰峰矿区总医院。在总医院,开刀切片的化验结果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经熟人建议,1982年2月,郭晖住进了湖南某结核病院。
4月间,郭晖觉得腰痛得厉害,不能久坐,跟主管她的王大夫反映,大夫说她是北方孩子不适应南方潮湿气候的缘故,给她贴膏药、拔火罐。郭晖提出想拍个片子,大夫见外表没有异常,按着也不痛,说片子紧张,没同意。10月份,郭晖感冒了,有些发烧,背痛得直打滚,第二天就发现右腿发麻、没了知觉,接着,左腿也失去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很奇怪,回答她说腿不是好好的在床上吗。可郭晖却感觉不到双腿的存在。后来,妈妈发现郭晖竟然小便失禁了,但她自己都不知道。非常健康的孩子突然间大小便失禁,郭晖痛苦地揪住自己的头发,哭了。最沉重的打击是在一个星期天突然降临的:那天拍了片子,发现郭晖的胸椎有很大一部分被结核菌破坏了,旁边还有脓包。情况如此危急,王大夫却说,你们出院吧,去北京看看,我们这里治不好了。母亲立刻发了电报回家:“女儿瘫痪了。”父亲顿时泪流满面,女儿的一辈子啊,就这样毁了么!父亲当时去湖南省有关部门投诉告了该结核病院,但等来的只有“先调查一下”的回复。
不能就这样放弃女儿。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1983年1月,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没有整形,被结核菌破坏、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瘫痪并没有治好。医院方面让他们回家调养,因为住院费很高,病情又不能迅速好转,郭晖一家只好返回邯郸。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不会坐,妈妈上班前都会把水、收音机等必用品放在她床头,她不敢多喝水,只有等妈妈回来才能帮她上厕所。后来,父母调到了河北工程学院,学校给了套房子,这样,父母上班的间隙还可以回来照顾一下她。
1984年年底,父亲到北京打听,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已经两年,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全家又来到北京通县,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一个月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紧接着一个月后,又不会动了。半年过去了,没有明显恢复。父母还要工作,全家终于又回到邯郸。
郭晖一家在邯郸单门独户,没有亲戚。回家后,父母还要上班,郭晖总是一个人躺在床上。1983年下半年,郭晖父母单位一位针灸大夫每天下午都来给她扎针,见她在翻看《十月》、《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就问她,“干吗不学自己的课本呢?”妈妈听了,就找出两年前搁下的五年级课本。由此,郭晖开始了漫长的自学道路。由于她只能躺在床上,不方便看书,有时候换换姿势就趴着看,久而久之,郭晖的胳膊肘都磨出了茧子。
一直到1988年底,郭晖自学完成了初、高中的课程,萌生了参加高考的想法。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抽筋的力量很大,甚至会把整个上身甩出去。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用了一年的时间锻炼身体,练习长时间地保持坐姿。
1990年的一天,她坐着手摇车在河北工程学院的学校里“溜达”,父亲的同事张明老师问她最近在做什么,她就把自己想参加高考的事情告诉了张老师。张老师建议她参加自考,这种形式不用进学校,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张老师还建议她学英语专业,在家搞翻译,省去了出门的麻烦。郭晖觉得很适合自己的情况,欣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当时,郭晖参加了一个自考培训班,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因为上厕所等等的不方便,下午郭晖都回家自习。当时她住在家里的客厅,这是父母特意的安排:他们觉得她出门少、见人少,住在客厅,来了人就可以聊聊天、解解闷。晚上家人会在客厅看电视,虽然是在同一个房间里,郭晖却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
她学习很刻苦,生活也很有规律,甚至有点单调:晚上十二点睡,早上七点多起,没有什么消遣,就是看书。经常坐在厕所里还用英语自言自语,并坚持用英语写日记。一方面,她是想做给妈妈看看,虽然父母并没有要求她怎样,可越是这样,郭晖越是刻苦学习;另一方面,郭晖由衷地喜欢学习。“对我而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尤其是和疾病的痛苦比较。一盒盖一盒盖地大量吃药,一滴一滴输液像小刀割在身上,和那些比较,学习简直太美了!”说到这儿,郭晖的眼睛充满了明亮的喜悦,“所以我特别不怕孤独,看书时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像和一个人聊天一样,真的能感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了自考,一共报考了三科:英语语法、英美概况和英语综合技能。考试的那天,她觉得有点发烧,担心考不好怎么办。送她考试的哥哥安慰她,“没事,下了这么大工夫一定能考好。”坐在考场里,郭晖明显感觉到头晕。但奇特的是当拿到试卷时,她一点不感到难受了,也没有了原先的紧张和担心。准备充分的她觉得生词很少,做得很顺利。考完回去,郭晖就病倒了。
一个多月后,妈妈替她去看张榜公布的成绩,郭晖虽然心里觉得有数,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妈妈回来,还跟她卖关子。郭晖问:“怎么样?”“不太好。”“几门没过?”郭晖心里一惊。“你自己想想,觉得几门没过?”妈妈逗她。“都应该过啊,我考试时就算好了。”妈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都过了,而且三科都是全市的最高分!”
后来,培训班停办了,但郭晖一直坚持自学,1993年6月拿下了专科毕业证。母亲想替她在学校里谋个职位,但是学校不要专科生。郭晖决定继续学,读本科。妈妈觉得女儿学习太辛苦,请求她休息两年,郭晖同意了。但她还是闲不住,去学校旁听了外教老师的口语课,从那里也得到不少鼓励。
有一次,爸爸的同事找她,请她给孩子辅导一下英语。家长提出付费,郭晖不同意,结果家长说,收学费是为了要她尽到做教师的责任,这也是一份正常的工作,要认真对待,就应该接受报酬。于是,郭晖有了第一份工作。
拿到第一次的工资100元钱,郭晖高兴极了,父母也很欣慰。他们只愿女儿能够好好地活在世上,从来没有敢期望什么,现在女儿有了自己的收入,一家人真的看到了一种希望!郭晖也觉得像是有了个支柱一样,也肯定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教会了学生并且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真是莫大的成就。
她教得很好,渐渐地,求助的学生多了起来,不仅有中小学生,还有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上门求教。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会的东西,需要继续提高。终于到了两年的休息期限,郭晖又开始为新的目标努力了!
1996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和山东大学合办了一个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班,入该班进修学习三年后,并通过国家的第二外语统考,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即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当时,郭晖的自考本科已有8门主科过关,有资格进入这个研修班学习。父亲交了17000元学费为她报了名。女儿很心疼父母的血汗钱,可父母却无怨无悔地支持她的学业。
郭晖很争气,“父母为我治病和学习花了很多钱,治病不是我说了算,可学习是我自己努力就能把握得了的,只要我认真对待,父母的心血就不会白费。”就这样,郭晖一如既往地在学海中徜徉。1997年10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位,并完全靠自学通过了第二外语———日语的全国统考。1998年7月研究生班的课程也学完了。就在她准备申请硕士学位时,“高教委”对一些学科申请学位的规定做出了调整。按规定,郭晖不得不在三年后的两次机会中重新考一次第二外语并通过,才能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
要强的郭晖心有不甘,决定再考,并且选择了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14分的成绩扑灭了郭晖的信心。是父母的鼓励给了郭晖再战的勇气。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合格成绩通过考试。这个分数,郭晖刻骨铭心,她为了硕士学位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没有前功尽弃。
取得硕士学位前,父亲又去学校为郭晖谋一个教职,学校拒绝了,理由有二:郭晖接受的不是正规教育;她有残疾,不能上讲台。郭晖知道后,心里很难过。自己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花了这么大代价读硕士为了什么?
郭晖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在北大的博士招生网页上,她看到有她感兴趣的英语诗歌的研究方向,于是,她鼓起勇气给北大的沈弘教授发了一封信,真实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学习经历。一个星期后,她得到了沈老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望积极准备。”沈老师还给她留了E-mail地址,以便联系,只字未提郭晖最担心的身体问题。
2002年12月,郭晖终于找齐了学习材料,备考博士。三个月后,在父母的陪同下,她来到北京参加考试。考场在四楼,当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和老师来帮忙抬轮椅,郭晖心里很感激。郭晖说,残疾已经是相当不幸的事情了,如果遭到冷遇和歧视更是雪上加霜。而在北大,她感受到了细致关怀的温暖。在后来考博成功入校后的第二天,宿舍和水房的门前就专门为她磨了个斜坡,以便轮椅上下,每次去食堂打饭,也会有师傅主动招呼、热心帮忙。
家乡没有忘记郭晖。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和鼓励更多残疾人向她学习,邯郸市残联及邯山区残联在火车站为其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并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与一部轮椅。
郭晖说,她对一位外国老师曾经说过的话记忆颇深,他说,“我们这些健康人都是暂时的健康,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确,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落下残疾的郭晖曾经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怨恨什么,“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郭晖说,“只有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想办法让自己在现有的状况上更好一些。身体是改变不了的,但要改变能改变的状况。”
现在,郭晖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不用父母在身边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她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早上去图书馆,晚上闭馆才回宿舍,再学习一会儿,凌晨一点左右休息。目前,她正在全力以赴撰写博士的毕业论文,总想做得更好一些。
谈到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十七世纪的一位诗人———琼生,这位诗人很博学,通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要研究他的作品,需要能够看懂影响过他的书籍。所以郭晖在学会英语、日语、法语和拉丁语之后,正在学习一门新的外语:古希腊语。
对于以后的工作,郭晖希望能够在大学里任教、搞翻译或者做研究。“现在博士生多了,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身体健全的人都会感到压力,何况我自己有残疾,还是有一定忧虑的。”不过,对她而言,眼前最要紧的还是作出一篇满意的博士论文,郭晖说,“还是有一点头疼的。”她正在考虑是不是延期一年毕业,有充裕的时间再多下些工夫,尊重学术工作的严正与高贵。
“这些年,已经形成了一些残疾高知的小群体,正在逐步让社会认识到残疾人的价值,残疾不等于残废。”郭晖如是说,“自卑和自尊同时存在,自卑有多深,自尊就有多强!”这背后的艰辛谁人能够体会呢?“某个时刻郁闷得要死了,但回头是岸。自卑利用好,也是一种动力。”
“世界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阳光的地方,我要感谢父母和老师把我引向了一个知识的天堂。我喜欢看画、听音乐,静静地欣赏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很幸福。”
2008年,郭晖从北大毕业了。她回到了家乡,在河北工程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第一堂课,大课,学生几十个,郭晖被父母推进教室,掌声响了起来。
因为身体原因,她的板书尽可能做在多媒体上,课程大多安排在了一楼,学校还专门为她修了无障碍设施。
有了工作,有了工资,有了保险,“鲁迅先生不是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或许,本没有的路,走着走着也就有了。”郭晖说,当初学物理、化学课也并没想过将来的应用,但是现在看,什么都是有用的。
大学教书生涯进入了第五个年头,7名学生的小班课,90多名学生的大班课,英美文学、英文诗歌、英文散文,郭晖都教过。教和学是互动的,教的过程中,郭晖看到了自己学到的知识的欠缺,邯郸的天空比北京也小了很多,2012年3月,郭晖从学校网站看到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要强的郭晖填写申请留学,她是1998年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一个月后郭晖拿到了来自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邀请,
8月11日,郭晖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全票通过,这意味着,她距离哈佛只有飞行上的距离了。“北大读书的时候,我恨不得能天天粘在图书馆,在校方允许的情况下,把能带的资料都带回来,和我研究的领域的学者多交流。我要看看,世界一流的大学的学者都在研究什么,一定要去多听课,感受下哈佛的教学气氛,体会下美国残疾人的生活……”郭晖掰着指头数着自己的计划。
42岁,轮椅,这些现实困难她并没有忘记,“我的手还能动,我的脑子也能动,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帮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认真了,什么都不怕了。谁的未来也不是梦,感谢每一个人,我可以做得更好。”
先后获得北京奥运会残运会优秀志愿者、河北省残疾人自强模范、省最美残疾人提名奖等荣誉。
2023年12月,入选2023年11-12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敬业奉献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