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坤

更新时间:2024-09-12 16:52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2021年8月17日),男,出生于上海市。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简介

郭景坤,男,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

郭景坤同志是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方法,为我国陶瓷封接以及电真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关键部位防热难题,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主持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获得成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他在国内率先主持和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开展的光学和光功能透明陶瓷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郭景坤同志在担任上海硅酸盐所所长12年间,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倡导合作、悉心关爱人才,提升了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他一生爱国爱党、献身科学,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严谨求实、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无机材料领域科技教育人才。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2021年8月17日6时1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据悉,郭景坤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1年8月21日上午9时30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人物生平

1933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广东新会。

195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9年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

1983年12月—1995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建立,郭景坤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0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第二届实验室主任。

1997年,当选为亚洲与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17日,郭景坤八十华诞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

2021年8月17日,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郭景坤于20世纪60年代在高铝氧高频绝缘瓷与金属的真空气密封接工作中,在深入研究陶瓷/金属封接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活化钼锰金属化方法,适合于多种氧化物陶瓷及蓝宝石单晶与金属的封接,提出的铂金属化法适应于酸碱环境中应用。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研究,所提出的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在我国空间技术上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事多相复合陶瓷及陶瓷发动机材料的研究,在此期间更注意陶瓷材料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着手纳米陶瓷的研究,从事高性能陶瓷及其超微结构研究,参加和组织了中国第一台有若干陶瓷部件的柴油发动机的研究、开发工作。

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网站显示,郭景坤先后合著、编和译书籍14种,发表论文360余篇。

人才培养

郭景坤对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从源头抓起;主张年轻人逆向思维,提倡标新立异,胡思乱想。

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网站显示,郭景坤先后培养博士生和招收博士后50余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郭景坤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材料的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陶瓷材料的发展。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不畏艰难,不断进取。他不懈追求、奋力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力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中国陶瓷材料的研制与推广,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郭景坤解决了中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也被延用至各种卫星和飞船上,为中国国防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