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6 13:30
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1991年直升研究生,1993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6-199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
1991-1993年,直升研究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赵佳梓教授,获硕士学位;
1993,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并作为学院学科梯队成员参与多种相关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
音乐学写作(本科、研究生),中国传统器乐概论(本科),中西音乐美学概论(本科),中国音乐(本科)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本科),中国传统音乐(本科),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生)等。
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高等音乐研究院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
中国传统音乐、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当代社会语境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美学研究。
转型期的中国传统器乐音乐文化现象分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一般项目);
20世纪上海民族室内乐发展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一般项目);
江南礼俗中的十番锣鼓音乐调查与研究(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项目)等。
专著:《中国音乐鉴赏》(郭树荟 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中国传统音乐导学》(黄允箴、王璨、郭树荟 合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主要论文:《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特殊音色探微》(《艺术学》台湾1994年第2期);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香港“21世纪国际作曲大赛”银奖作品〈泣颜回〉》(《人民音乐》2000年第8期);
《来自丝绸之路的回响——杨立青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初探》(《音乐艺术》2001年第1期);
《2003台湾国际作曲比赛”大陆获奖作品研究》(《香港·200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研讨会论文集》);
《诗境 意境—<唐诗四首—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初探》(《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
《中国音乐与当代社会》(《解放日报》2004年12月26日第四版面);
《单音”营造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精神—关于秦文琛的<际之响>》(《人民音乐》2005年第1期);
《从民间到专业化改编与创作中的竹笛艺术》(《音乐艺术》2006年第2期);
《对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特征的再认识》(《中国美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探索与困惑—上海地区20世纪下半叶的民族室内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2007年《音乐艺术》第4期);
《唤起声音的记忆—音声构成的生态美学与表现意义》(《音乐研究》2011第3期);
《转型期的中国器乐专业音乐与当代社会发展现象分析》(《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传承与创作双向路径与解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规约 感知 想象——以陆春龄、闵惠芬二度创造的审美取向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沈知白先生学术思想与历史价值的再认识》(《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历史遗音:在寻找与过程中——江南礼俗中的十番锣鼓音乐调查与研究叙言》(《音乐艺术》2014年第4期);
《琴音沧海:一种缘分、二种叙事——为闵惠芬先生而写》(《黄钟》2015年第2期);
《相生、相偕、相合——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的再思考》(《乐谭——“新译杯”中国民族管弦乐(协奏曲)获奖作品评析》(第二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郭文景<竹枝词>作品中的新传统主义美学情怀》(《乐谭——“新译杯”中国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获奖作品评析》(第四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性体现—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等,在研究文集与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