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1 18:21
郭步陶(1882—1962)名成爽,字景庐。祖籍四川隆昌云顶寨。清光绪八年(1882)生于河南祥符县。1962年10月5日病逝于鞍山,享年80岁。
郭步陶,名成爽,字景庐。祖籍四川隆昌云顶寨。清光绪八年(1882)生于河南祥符县。在沪发表文章长期署名步陶,因以为号。
其家虽为清王朝世家宦室,但却无积蓄。14岁前,随父旅居河南,祖父延师课读“四书”、“五经”,常于深夜督其学。15岁随父去开封住所,师太史潘冠曹习写作。19岁回乡参加隆昌小考,中秀才。后参加叙府科考和成都省试,未录。21岁入隆昌知耻中学,接触科学知识,方悟“八股策略”文学与时代相悖。翌年,毅然向亲友告贷路费,只身去沪,入南洋中学。父病逝后,靠典卖衣物度日,几欲辍学。校长王葆荪怜其远道求学,成绩优异,嘱其立400元贷据存校,继续就读。
宣统元年(1909)郭步陶卒业,王校长介绍其到上海《通讯晚报》作助理编辑。他常发表评论时局文章,引起新闻界注意,次年,被《申报》聘为编辑。一年后到《新闻报》司主笔,侧重评论时文。
郭步陶为“南社“成员,与杨千里主持《新闻报》。时上海几大报社均由“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巢南等主持。宋教仁、于右任、柳亚子、姚羽平、苏曼殊、周瘦鹃、王继银等常聚集沟通见解,讨论国事。郭步陶概括“南社”政见为:人民本位、人格平等、共通原则三大论点,寻绎成章,分别在《前线日报》、《东北日报》发表军阀混战初平,外侮相继发生,郭步陶写出《三韩亡国演义》、《苦儿女弹词》等宣传爱国思想作品,发表痛斥帝国主义的文章。凡反帝内容的稿件,均竭力见报。“五卅”惨案后,郭沫若抨击倭寇罪行的稿件,语言税利,上海各报畏之,郭步陶毅然刊发于《新闻报》,引起各界人士强烈反响。他与郭沫若,漆南薰、何鲁等发起成立“在沪四川同乡会”,专事撰写爱国文章。
“九·一八”事变发生,郭步陶每天为《新闻报》撰写一篇“伸张民意,急呼御侮”的社论,并整理收入《不受侵略论》、《不为奴隶论》、《不为奴隶歌》等三部集子。
“淞沪之战”后,上海沦陷,日寇强行实施“新闻检查”,郭步陶与日寇抗争,几遭杀害。在同事掩护下,离沪去香港,家产被敌人捣毁、抢劫一空。到香港后,被《申报》香港版和《星岛日报》聘为主笔,兼任岭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在香港爱国人士支持下,创办中国新闻学院,任院长。“皖南事变”发生,郭步陶及时为文揭露蒋介石破坏抗日的罪行,声讨广州市长吴铁成的卖国投降行径。
于是,遭国民党驻港特派员搜捕,得馆长报信,才免祸端。中国新闻学院亦受香港当局怀疑,派人入院刺探,诱学生告密。民国31年香港沦陷,郭步陶被香港当局限期离境,偕妻贺珍回江西永兴县投奔岳父。此时,他写了《爱国诗选》和《流亡集》,倾注他的国恨家仇。
在江西,他深为永兴县文教界仰慕,被聘任省立女师、省立中学、县立中学教师,为师6年。课余,完成著述《中国修辞学讲义》、《中国文法研究》。日寇投降后,当局通知他回上海恢复《新闻报》,同时任教于复旦大学、新中国学院。数年间,感愤于政治腐败。1949年断然辞职回隆昌寄居云顶寨亲友家中,深居简出,一年中写出《馀生岭草》六卷、《国语句法和篇法》九章,郭步陶先后任教于国内数所知名大学,从事多种学术研究,著有《史记入门》、《中国文字形、音、义研究》、《毛诗维字研究》、《文法解剖》、《中国实用修辞学》、《中国新闻事业》、《时事评论作法》、《编辑与评论》等书。参加《中国大辞典》的新编校正工作,与钱玄同、黎锦熙合编《音韵辞典》,其学术成就,受到陈望道、谢云逸和黄炎培等人的称颂。
隆昌解放,郭步陶欣然迁居隆昌县城。1950年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隆昌各界人民代表会一届至四届会议,被推选为政协隆昌县委员会委员,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馆研究员。因爱人贺珍在鞍山钢铁公司工作,迁居鞍山。中共隆昌县委、县政府为之设宴饯别,派专人护送。
到鞍山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聘为文史馆研究员,专题研究东北近代史。收到郭沫若两次来信,责成他进行关于史学研究方面的探讨,1958年8月写成《旧瓶新酒诗集》热情地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1962年10月5日病逝于鞍山,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