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13:53
郭锐,祖籍山西汾西,1962年12月生于四川绵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7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1月获文学硕士学位;
硕士论文题目《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导师为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
1995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在职博士生,1999年7月获文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题目《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导师为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
1983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1988年晋升讲师,1995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分管中文系研究生院。
社会兼职: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北京市语言学会会员。
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汇分委会委员。
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理论与应用分委员会委员。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湖北大学兼职教授。
担任过的课程:
本科生课程:现代汉语、现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法修辞、汉语写作。
研究生课程:汉语词类研究、语义分析、语言类型学。
汉语语法语义、语言学理论、语言类型学。对汉语词类问题、动词时间性、致使结构、虚词语义分析着力较多。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合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袁毓林、郭锐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1、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10-419页(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verbs representing course of event in Chinese)。
2、述结式的配价结构和成分的整合,《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168页-191页(Valence Structure of Verb-Resultative Compl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Constituents)。
3、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8-14页(Grammatical units in Chinese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4、论表述功能的类型及相关问题,《语言学论丛》第1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53-271页 (The types of expressional functions)。
5、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162-175页 (Process and non-process: two extrinsic temporal types of Chinese predicative constituents)。
7、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150-158页(On the not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Chinese dictionary)。
8、句法成分的词类构成,《计算语言学文集》黄昌宁、董振东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96-101页(A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makeup of syntactic components in relation to word classes)。
9、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1期(The conversion of the expressional function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particle DE in Mandarin Chinese)。
10、“吗”问句的确信度和回答方式,《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Credibility degree of ‘ma’ questions and corresponding answers)。
11、“的”字的作用,《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等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The function of the particle DE in Mandarin Chinese)。
12、汉语形容词的划界,《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2001年5月(Demarcation of adjectives in Chinese)。
13、词频与词的语法功能的相关性,《语文研究》2001年第3期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word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word)。
14、汉语词类划分的论证,《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Justifying the parts-of-speech class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15、实体和位置:汉语名词功能的分化,《中外文化交流与澳门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宋柏年、赵永新主编,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2年10月。
16、述结式的论元结构,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7、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第2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The semantic structure and argument structure of Ba constructio)。
18、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中国语言学论丛》第3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The Reference Strategies to Specify Front,Back,Left and Right in Chinese)。
19、语法的动态性和动态语法观,《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5月。
20、连续量词和离散量词——谈“每隔-数量”的两种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一期,上海师范大学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21、衍推和否定,《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Entailment and negation)。
22、空间参照理论与汉语方位表达参照策略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The Spatial Reference Theory and Reference Strategies of Relative Spatial Description in Chinese)。
23、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Chinese empty words)。
24、复数名词短语的指称和“都”量化,郭锐、罗琼鹏,《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工、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
2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删除和介词悬空,《中国语言学》第二辑,2009年(Preposition stranding and deletion in Mandarin and Classic Chinese)。
1、七五重点研究项目“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参加)。
2、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参加)。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词论旨结构系统和汉语词语语义分类层级系统研究”(参加)。
4、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参加)。
5、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现代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虚词语义分析”(主持)。
1、论文《过程和非过程》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电子词典)》(合著)1999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专著《现代汉语词类研究》2004年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4、专著《现代汉语词类研究》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