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22:30
《都门秋思四首》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描述了作者流寓京师以来的穷苦景况及种种感慨,通过一个落魄而多才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全组诗多寒苦语、颓废语,亦多愤激语、孤傲语,怆人心神,又景中寓意,景中含情,意蕴丰富,感情真切。
都门秋思四首
其一
楼观云开倚碧空,上阳日落半城红①。
新声北里回车远②,爽气西山拄笏通③。
闷倚宫墙拈短笛,闲经坊曲避豪骢。
帝京欲赋惭才思,自掩萧斋着恼公④。
其二
四年书剑滞燕京⑤,更值秋来百感并⑥。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⑦。
云浮万里伤心色⑧,风送千秋变徵声⑨。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⑩。
其三
五剧车声隐若雷⑪,北邙惟见冢千堆⑫。
夕阳劝客登楼去⑬,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⑭,愁多思买白杨栽⑮。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⑯。
其四
侧身人海叹栖迟⑰,浪说文章擅色丝⑱。
倦客马卿谁买赋⑲,诸生何武漫称诗⑳。
一梳霜冷慈亲发㉑,半甑尘凝病妇炊㉒。
为语遶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㉓。
①上阳:上阳城是西周初年姬姓的重要封国之一虢国都城的名字,遗址在今河南三门峡。
②回车:掉转车头。《三国志·魏志·陈矫传》:“‘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
③“爽气”句:拄笏西山,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世说新语》下卷上《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④萧斋:唐张怀瓘《书断》:“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斋’。”后人称寺庙﹑书斋为“萧斋”。恼公:犹言扰乱我心曲。另,李贺曾写《恼公》一诗,此诗用意注家说法不一,王琦谓“盖狭斜游戏之作”。后多用以指代冶游艳词。
⑤书剑:即书剑飘零。
⑥百感并:百感交集。
⑦“台上”二句:上句意近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用郭隗典事。《述异记》卷下:“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下句用燕市狗屠典事。
⑧“云浮”句:写游子愁思。云浮万里,用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之意。李化龙《蟂矶春望》:“故国千年王气尽,浮云万里客心孤。”
⑨变徵(zhǐ)声:凄凉悲壮之调,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携宾客白衣冠相送,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古音阶之一,古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声,又有变宫、变徵二声。
⑩“好寻”句:用刘孝绰故事。《南史·刘孝绰传》:“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以呼驺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前后五免。”杨掌生《京尘杂录》卷四《梦华琐簿》:“黄仲则居京师,落落寡合,每有虞仲翔青蝇之感,权贵人莫能招致之,日唯从伶人乞食,时或竟于红氍毹上现种种身说法粉墨淋漓,登场歌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驺(zōu)卒,掌管车马的差役,亦泛指一般仆役、身份低贱之人。
⑪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指车轮滚动的声音。原是洛阳东北的山名,东汉城阳王刘祉始葬于此,其后王侯公卿多以此为墓地。
⑫北邙(máng):原是洛阳东北的山名,东汉城阳王刘祉始葬于此,其后王侯公卿多以此为墓地。古代诗文常以北邙泛指墓地。这里是借指京郊的墓地。冢:坟墓。千:言其数量银多。
⑬登楼: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此用其意。
⑭寒甚: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自己的孤独愁苦超过杜甫诗中的佳人。这足采用“加一倍”写法,使诗意推进一层,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自力度。
⑮白杨:古时墓地多栽白杨,故房前忌栽。此句化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灾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诗人故意要于居处多种白杨,意在强化并强调他的忧思愁情。
⑯“全家”二句:化用《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⑰侧身:犹“置身”,含忧惧不安意。《诗经·大雅·云汉》:“遇灾而惧,侧身修行。”孔颖达疏:“侧者,不正之言,谓反侧也。”栖迟:语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本为游息之意,引申为飘泊失意,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即此意也。
⑱浪说:空说,徒说。浪,意为空自、徒然。擅色丝:擅长写绝妙好辞。据《世说新语·捷悟》载,魏武帝尝过曹娥碑下,见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问杨修。杨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妙文。作者前此已有诗名,在北京应邀入翁方纲、王昶、程晋芳诸名家之都门诗社,极受称赏,故云“擅色丝”。
⑲倦客马卿: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擅作赋。传说武帝陈皇后失宠,闻司马相如工于文,奉黄金百斤,求为之作文。相如作《长门赋》,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参看《文选·长门赋序》)此反用其意,说“谁买赋”,谓自己无司马相如之幸运。
⑳诸生:儒生。何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汉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之才,以王褒为待诏;何武时十四、五岁,得赐帛。(参看《汉书·何武传》)黄景仁曾赴召试,取二等,赐帛,故以何武为喻。漫:徒然。
㉑“一梳”句:谓老母亦受清贫之苦。霜,喻老母发白。时作者老母亦在京,故云。
㉒“半甑(zèng)”句:妻子贫病,难以为炊。甑,古代煮饭用的陶器。尘凝,尘土凝聚,喻无粟。《后汉书·独行列传》载,范冉家贫,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诗本此。
㉓“为语”二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意,表现移家京师的自悔和怨愤之情。最高枝,喻寄居京师。
其一
楼观之前的云彩打开飘荡在碧蓝的天空之上,上阳宫前的夕阳落下时的霞光映红了半座城池。
掉转车头听赏响彻北里的新颖美妙的乐音,在官时怀着闲情雅兴拄笏西山。
郁闷地倚靠着宫墙吹起短笛,空闲时经过不用骑着名马走街串巷。
想在帝京吟诗作赋但惭愧自己缺乏才思,自己掩闭寺门以免扰乱我心曲。
其二
滞留在燕京四年过着书剑飘零生活,更遇到秋天来临让人百感交集。
黄金台上还有什么人延请郭隗,燕国街市中没有地方可以寻访荆卿。
云朵在万里碧空中漂浮起让人产生愁思的伤心之色,秋风送来凄凉悲壮的变徵乐声。
我自己想高声歌唱却唱不了,还是寻找身份低贱之人聊聊平生志趣吧。
其三
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一眼望去北邙山上荒坟满布。
渐渐沉落的夕阳好像规劝客居异乡的游子珍惜时光赶快登楼远眺,放眼望去,只见秋光暮色围绕城郭而来。
流落异乡的我太过贫寒又无依无靠,愁思太多想买些白杨栽种,让它在秋风中的萧萧声来代替我不断诉愁吧。
深秋时节全家人都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九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因家境贫困,御寒的衣服还无法准备。
其四
置身世间居然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还信口漫言自己擅长文章辞赋。
没有司马相如的幸运谁会来卖自己的赋,像何武那样赴召试作诗赐帛也徒然。
慈亲老母此时也受到如此清贫之苦,家中常常断炊导致用甑生尘。
为此告诉绕树三匝的乌鸦喜鹊,天气寒冷不要想居住在最高枝上。
黄景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冬天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与家人暂得团聚,但“以家室累大困”,家人亦深受连累,“差免作流民”,家境日益困顿,心情极为悲苦。这组诗当作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时作者收入不足以供衣食之需,深感居大不易,有感而作《都门秋思四首》这组诗。
《都门秋思四首》这组诗各首诗的情景之间相互关联。第一首诗,首联写出盛世帝京的壮丽景象。但以上阳代指清宫,使人想到己经湮没的唐代上阳宫,接以日落,含有逐见衰落、好景不长之意。景象于壮丽中带衰飒。颔联写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北里正在演唱新曲,管弦呕哑,轻歌曼舞,飘荡着靡靡之音,诗人转身回避,离得远远的。郊外西山,远离尘嚣,气氛清新爽朗,那里才是诗人想去的地方。这与颈联“闷倚官墙拈短笛,闲经坊曲避豪”二句,表现了自己落落寡合的情状与清高自守的志趣,与第三首写景诗句“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同一机杼。尾联则深切地透出一种悲凉之慨。全诗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对未来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诗“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频”两句表现了全组诗的中心意思。诗人说自己滞留燕京,虚耗了精力,空度了年华,尝遍了酸甜苦辣,时逢寒秋,更是百感交集,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既然名曰“百感”,当然难以指陈,但大体说来,不外乎政治上的失落之感与生活上的困顿之情,不限于久滞京师之愁,感时悲秋之叹,不被朝廷赏识之痛,知音难寻之悲。全诗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诗人抑郁惆怅、满怀感伤,在他眼中万里秋云染上了伤心之色,飒飒秋风送来悲凉之声,而这悲苦凄凉之景又反过来强化了诗人的感时悲秋之情。
第三首诗,由于有尾联两个名句,为人传诵不绝。从全诗的内容与结构来看,首联专说达官贵人,从次联起转说自身。首联上句正写,但并不直接描画达官贵人的外形,只是描写大道上响起隆隆的车声,渲染他们出行时不可一世的气派。次句用反接法,以空间转移展示时间流逝将带来的变化,暗示在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画面之间存在着的必然联系。仿佛在说,别看这些权贵们今日出行时前呼后拥,气势若虹,到头来还是在劫难,难免零落同丘壤,化为城外的累累荒冢。诗人揭示的是客观规律,也是他在参透人生之后对权势流露出的轻藏。颔联以写景之笔自诉高洁的情怀,即是顺着这一思想感情的线索引出夕阳下的秋色是美丽动人的。诗人既不具备条件也不屑于在闹市上追逐繁华,便独自一人登楼欣赏夕阳映照下枫叶染红了的西山景色。此联的写法颇有特色:原是“客”(诗人)赏“夕阳”,却说夕阳劝客”;本是秋满山间,却说“山色将秋”。句中的主与宾对调了位置,并采用了拟人化的动词“劝”与“将”,从而使这一联的表达极富于情韵,在景物描写之中处处流泛着诗人赏爱的深情。
从前两联中不难看出诗人与权贵在情致上的对立但就诗人自身而言,登楼观景这种闲适的雅兴是暂时的,日夕困扰着他的则是难以排遣的忧愁与穷困,这就是后面两联所要写的内容,也是全诗的重点所在。颈联上句说“寒”,下句说“愁”,分别用了典故。杜甫《佳人》诗说:“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古诗十九首》说:“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诗人在借典抒情时釆用了“加倍”的写法。“寒甚”,本已不堪,“更无修竹倚”,就更其不堪了;“愁多”,本已难以为情,“思买白杨栽”,更添献愁供恨之物,其愁之多几乎要将诗人淹没了。这首诗留给人最强烈印象的是由上一联“寒甚”二字引出的最后两句“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更无修竹倚”虽是用“加倍”法写“寒甚”,但毕竟是采用典故,似同隔臂一层轻雾薄纱,所说“寒甚”并不显得十分真切而豁人耳目。而具体诉说寒甚的这末一联,采用约是白描手法,情极深而语极浅,活脱脱显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寒甚的具体场面。读者似见诗人的住处低矮頑败,家徒四壁冷风呜呜从门缝、窗缝、墙缝各处吹入,一家八口蜷在一起,寒衣无着。这是非常惨然的景象。诗人一生为贫病所苦。他是孝子,念念不忘奉养老母。乾隆四十二年(1777)筹措费用,老母妻儿得以从南方搬来北京同住。虽聚了天伦之乐,却增加了生活的困难。他在移家来京师组诗中说:“贫是吾家物,其如客里何?”“排遣中年易,支持八口难。”他已感到难以起这一副生活的重担。“乌金愁晚炊,白粲困朝糜。”已到了难以为炊、揭不开锅的地步。本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经·豳风·七月》)是一个古已有之、写烂了的主题,但由于此诗的作者对于饥寒交迫的生活有着丰富的切身体验,其是老母幼子得不到他的有力维护,时至九月仍然寒衣无着只能瑟络于冷风之中,更令他揪心不已,故仍能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展现出这样一个令人震撼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啼饥号寒的场面。在意象的组合上,这一联以现实意象“全家”“风声”引出虚拟意象“未剪裁”的“衣裳”,以实有与虚无的互相映衬与彼此强调,使凄苦的诗情溢满字里行间。“风”是黄景仁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意象,如“风前羸骨战冰霜”(《微病简诸友人》)、惨惨柴门风雪夜”(《别老母》)、“风莲飘尽悲歌气”(《杂感》)、“全家如一叶,飘堕期风前″(《移家来京师》),以及“全家都在风声里”,等等,原因就在于寒冷的风威胁着诗人贫困的生活,牵动着诗人凄苦的感情。瞿秋白在《赠羊牧之》诗中说:“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可见“全家都在风声里”这句诗以及“风”的意象,对于造就黄仲则的诗人形象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了。
最后一首诗,几乎句句用典,风格近乎杜甫。首联叹息自己置身京都茫茫人海之中,落魄失意;空有绝妙文章,却无人赏识。“侧身”,可见其在京都的行动不如意。作者用“栖迟”一词,既有落拓失意的感慨,又有甘于贫贱的自慰。句中着一“浪”字,寄慨深沉,大有杜甫“文章憎命达”的意味。颔联紧承“浪说文章擅色丝”一句,进一步申说文章之无用。《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益洲刺史王襄使辩士王褒颂汉德,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篇。(何)武年十四五,与成都杨覆等共习歌之。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事,召见武等于宣室。……以褒为待诏,武等赐帛罢。”黄宗羲借用此典以指自己向清高宗献诗事。在写此诗的头一年四月,乾隆皇帝因平定四川两金回京途经天津,各地士子进献诗赋,黄宗羲献《平金川铙歌十章》及《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等诗,评为二等,赐缎二匹,充武英殿书签官。“漫称诗”的“漫”字,既有对文章无用的慨叹,更有对自己献诗之举的追悔,太史公《报任安书》中所谓“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是也。颈联遥承第一句“侧身人海叹栖迟”,慨叹自己零落栖迟,偃蹇失意,以致累及老母与爱妻。“一梳”句是说老母。“霜”字既点明节令正值秋日,同时又喻指母亲头发之白。“半甑”是说爱妻。这两句炼字精警,对仗工整,写出了作者对母亲与妻子的挚爱与歉疚。按正常语序,此二句应该是“慈亲梳发秋霜冷,病妇持炊甑尘凝”,但如果真这样写,则不仅对仗不工、平仄不调,而且句法也显得稚嫩了。尾联收束全诗。作者翻用曹操《短歌行》典故,谓自己不愿攀附权贵,既然寄迹京都,栖迟零落,文章既不见赏,家眷又难供养,那么就不必留恋京阙了。“天寒休傍最高枝”实含有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意味。
此诗风格沉郁,用典虽多,但并不晦涩。特别是颈联的炼字锻句,颇见功力。翁方纲称黄景仁诗“沉郁清壮,铿锵出金石,试摘其一二语,可通风云而泣鬼神”(《悔存诗钞序》),良非虚誉。
清·陆继辂《春芹录》:“秋帆宫保初不识君,见《都门秋思》诗,谓值千金。”
清·蔡卓勋《读黄仲则都门秋思诗题后》:“自嫌未挟幽燕气,托迹都门感转深。有斗难量才一石,无诗可抵价千金(毕秋帆先生见此诗,寄千金促其西游)。低徊秋水伊人慕,惆怅西风独客心。谁筑高台延郭隗,买将马骨费沉吟。”
清·张维屏《听松庐诗话》:“余旧题仲则诗集有云:‘黄生抑塞多苦语,要是饥凤非寒虫。’今三复其诗,益信。”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丧父,十六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从此屡应乡试不中。二十七岁时赴北京,次年应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后授为候补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诗负盛名,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