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2 23:15
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代“少康中兴”时,少康封次子曲烈于缯。曲烈是缯国的始封国君,封地中心就在“鄫国故城”,这个时期是“部落方国—缯国”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制度,西周将缯国封为子爵小国,由部落方国“缯”改为城邦之国“鄫”,称“鄫子国”。春秋后期,社会变革,鄫与鲁、莒联姻结亲,谋求生存。鄫国经常遭受淮夷与邻国欺凌,先后有三位国君遭邻国戕杀。
东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前后,鄫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莒国先下手为强,入侵鄫国,导致鄫国灭亡。太子巫带领家人逃到鲁国。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他放弃了姒姓,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以“曾”为氏,成为鲁国百姓之一。曾氏,从此有了家族传承。曾氏后人皆奉太子巫为曾氏始祖。“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鄫国故城作为曾氏姒姓先人繁衍生息地,成为曾氏郡望之地。
鄫国故城遗址略呈正方形,其中北城墙长435米、南城墙长455米、东城墙长600米、西城墙长414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南门、北门、东门及西门,高大的城墙外围有宽40米的护城河,城墙及护城河之间的夹道宽37.8米。故城中间是大面积的平坦高台,裸露着青石长条垒彻的建筑房基,为故城宫殿遗址。显示出古代工程的宏伟规模。遗址内宫殿府衙的基石裸露,与城内高台遗址相映,这些遗迹不仅轮廓清晰,而且保存状况良好,展现了古代城市的布局与防御体系。该遗址周围环绕着一条宽度达到40米的护城河,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夹道宽度为37.8米。这种独特的布局设计,是古代城市规划与防御策略的具体体现。
当地群众耕种农田、建房挖基时经常发现古墓,常见的出土器物有青铜鼎、铜剑、铜铺首、玉器、陶器,据说还发现了竹简等文物。其时代多属东周至汉代,基本与鄫城的存在时间相吻合,这就不能排除与鄫城有关系,这里有可能就是鄫国君主或王公贵族的一处墓地。
缯国是东方建国较早的诸侯国,“缯”的意思是丝织品的总称。缯国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面积种植桑树,进行养蚕、抽丝,丝绸文化在这里兴起发祥,也带动了缯国的繁荣昌盛。到了商代,缯国成为东方的丝织品加工中心。
鄫国故城遗址北侧也有一山,名葬山,是周围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座小山,呈半球状,紧紧靠在部城的边沿上。即称葬山,说明与山上有墓葬有关。该地出现盗墓现象,山上有数十座古墓被盗挖,其中在一个叫作营磐的位置上发现一座比较大的古墓,长6米,宽约3米,深5米。墓室竖穴土坑,出土器物百余件,贝币数千枚。这批文物中还出土了苍山首次发现的小型青铜编钟1套,石磬1套;另有铜鼎、铜壶、玉石器等文物。
鄫国故城遗址作为山东地区建城时代较早、面积较大且保存良好的古城遗址之一,留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包括夯筑土城墙、宫殿府衙遗址、墓葬群等。这些实物资料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城市布局、建筑技艺、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线索。该遗址见证了鄫国(缯国)从夏代至春秋时期的兴衰历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研究山东地区先秦古国史和秦汉时代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鄫国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鄫国故城遗址作为曾氏姓氏的起源地之一,对研究姓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遗址内出土的遗物,如鬲足、陶豆柄、铜镞等,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为研究古代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提供了直接物质证据。
2013年3月5日,鄫国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鄫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西北。
鄫国故城遗距离临沂市区约71.2千米。自驾前往可以选择京台高速转岚曹高速,然后在苍山(兰陵)西出口下高速,之后沿指定道路行驶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