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渔鼓

更新时间:2023-02-28 09:07

鄱阳渔鼓发源于唐朝,成型于宋朝,流行于明朝。其腔调与中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是江西省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其主要代表作有《谋兰记》、《二观音》等。

渊源

如今,在当地流传了1000多年的鄱阳渔鼓濒临失传。

鄱阳渔鼓是江西省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是一朵盛开于鄱阳湖上的民间奇葩,丰富了多少辈渔民的业余生活。如今,这一民间艺术因后继乏人而濒临失传。该县高度重视,成立抢救委员会,制定了《鄱阳渔鼓抢救和保护及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方案》,设立了鄱阳渔鼓抢救和保护基金,全力抢救和保护鄱阳渔鼓。

艺术特色

“鄱阳渔鼓”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其腔调与我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是融合民间小曲、方言鼓书等元素,形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间击乐曲艺。其取材广泛、说唱内容丰富、鼓词朴实、曲调优美,融说、唱、表演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水乡风韵和地方特色。可是,这一民间艺术因后继乏人而濒临失传。在鄱阳县只有一位会唱鄱阳渔鼓的民间艺人徐安主(双目失明盲人)掌握着这一艺术。而且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剧目,因缺乏整理、挖掘、提炼和舞台展示而濒于失传。

渔鼓制作

材料:竹子、大鱼泡(鲤鱼泡最佳),将直径约为20厘米竹子截取一段60厘米长左右竹节(两端都是封闭的),打开其中一端,并用大鱼泡盖住,这样一个鄱阳渔鼓就制作成功了。

传承保护

鄱阳渔鼓自诞生时就一直流传在民间。为此,该县下发了《关于对民间曲艺(鄱阳渔鼓)进行大调研的通知》,组织全县各乡镇、单位的文化专干分赴29个基层文化站进行调研,并成立了鄱阳渔鼓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掘小组,深入到本县民间广泛搜集鄱阳渔鼓的剧本、曲牌、器械、乐器等资料,对一些优秀曲目进行录像并刻录成光盘。 为解决鄱阳渔鼓后继无人的问题,该县正着手在全县范围内精心挑选一批曲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由徐安主出任指导老师。该县还通过市场运作手段邀请企业支持,由企业出资,县文化部门组织鄱阳渔鼓文艺爱好者创作一批优秀剧本,并组织人员编排节目,举办《鄱阳渔鼓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鄱阳渔鼓的抢救工作中来。

抢救保护鄱阳渔鼓是项长期工程,该县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按照保护方案的工作计划,成立了“鄱阳渔鼓创作研究会”,专事鄱阳渔鼓剧目的创作、研究,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做好鄱阳渔鼓的抢救、保护和发扬工作。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鄱阳渔鼓的培训和普及推广工作,扩大鄱阳渔鼓的群众基础,培育观众市场:每年举办1—2期鄱阳渔鼓教唱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乡镇和县直单位基层文化骨干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准备在全县中小学开设鄱阳渔鼓音乐基础课;每两年举办一届鄱阳渔鼓群众大赛,推动鄱阳渔鼓普及和传播,借用民间力量推动鄱阳渔鼓普及、传播和复兴。

该县正在积极为鄱阳渔鼓申请国家民间文化保护。在多方呼吁和努力下,鄱阳渔鼓正在积极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申请成功,将会使鄱阳渔鼓的抢救和保护迈出关键的一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