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鱼行醉龙节)

更新时间:2024-10-24 08:00

民间信俗(鱼行醉龙节),流行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鲜鱼行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澳门鱼行醉龙节源自400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明朝嘉庆《香山县志》(澳门曾隶属于香山县)中已有“转龙头”的记载:“四月初八,僧家浴佛,俗各,祭其祠神,曰转龙头。”

“醉龙传说”源自广东省香山县。那时香山境内瘟疫横流,乡民求助佛祖,抬着佛像路过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遭乡民砍断后血染河水。乡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认为大蛇是龙的降凡,便创造出舞醉龙以志纪念, 籍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这吉祥日子。祈求风调雨顺,消弭水祸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这一描述更为清晰 :“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醉龙舞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寄托了民间对上苍神灵的感恩和报答之情。

澳门鲜鱼行会传承舞醉龙习俗,形成每年四月初八由行会共同参与的固定的节庆活动,随后,辐射到社会上不同阶层广泛参与,发展亦渐具规模,团队日渐庞大,成为澳门社会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传统节庆活动。

主要活动

每年四月初七傍晚,澳门从事渔业批发或零售的居民,便汇聚在菜市场,席地而坐,围台进餐,形成吃“龙船头长寿饭”传统。第二天,澳门鲜鱼行会成员走上街头,参加巡游,舞龙舞狮。舞醉龙的人,要饮大量的酒,到了有醉意才进行舞龙。舞醉龙只有木龙头,而没有龙身,五种香料煎制而成的“五香水”淋沐龙身,由道士诵经作法,再经庄严而隆重的点睛开光仪式过后,舞醉龙队伍开始表演,巡游澳门主要菜市。不同于传统舞龙,澳门的“醉龙”只有龙首和龙尾两部分,以坚实的柚木制成。舞者酩酊大醉,脚步踉跄,同时还有人随伴沿途灌他喝酒,看来谐趣百出,龙头上插满燃烧着的香枝,也有一人持着一束燃点的神香领头,沿途敲锣打鼓,醒狮随后,热闹非常。在营地街市三街会馆前地,派发龙船头长寿饭,任何人都可以前去领取,据说吃过这“龙头饭”,可以长命百岁,丁财两旺。

文化特征

“醉后提龙漫舞之,力疲亦有行行止。酒能壮神持啜瓯,神壮气力自可使”。舞者醉态可掬的舞姿和特别的技法让澳门的醉龙在中国的“群龙腾舞”中独树一帜。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鱼行醉龙节已经成为澳门社会普遍认同和具有影响力的民俗节庆之一,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寄托。澳门鱼行醉龙节活动传承中华民族“龙”的精神,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祝福,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维系鲜鱼行全行行友团结的人文盛典。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社区及行业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传承人物

刘惠洪(1927年—2020年4月),澳门人,“鱼行醉龙节”第二代传人、澳门鲜鱼行总会前副会长、醉龙醒狮兼武术总监。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澳门鲜鱼行总会被列入民间信俗(鱼行醉龙节)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鱼行醉龙节)项目保护单位澳门鲜鱼行总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2年1月18日,《醉舞龙腾——澳门鱼行醉龙节》展览开幕仪式在澳门博物馆举行,展出舞醉龙仪式的器具、历史照片、录像、文物、学生创作作品等,向市民呈现这项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