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10 10:22

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是重庆大学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诞生。

1935年10月,四川省立工学院并入重庆大学,成立了采冶工程系,设立了采矿组和冶金组。采矿组作为资源与安全学院的前身自此诞生。

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为矿业工程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西昌技专采矿系并入;新开设了石油及天然气井钻凿专修科;

1953年至1955年,部分专业陆续调整到国立云南大学工学院、北京石油学院;

1955年,建设形成了采矿工程系,成为重庆大学培养矿业工程人才的重要院系;

1959年到1983年,采矿系陆续开设了煤矿开采、金属矿开采、化学矿开采、煤矿机械、化学矿机械、矿山工程物理六个专业;

1987年,采矿工程系新增设矿山环境方向,更名为资源及环境工程系;

1992年,重庆大学院系调整,更名为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

2000年5月,新重庆大学调整合并后,学院正式更名为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2002年,成立了安全工程系。

2019年5月,重庆大学院系调整,更名为资源与安全学院。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系;截至2019年6月,学院有本科专业2个。

教学系:采矿工程系、安全工程系

本科专业: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08人,专任教师74人(教授34人,副教授1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外籍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两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院有教授、副教授49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共3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专职)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Michael Hood(迈克尔·胡德)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卢义玉、杨春和

国家万人计划中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卢义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晓红、胡千庭、卢义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曹树刚、姜德义、卢义玉、胡千庭

重庆市“巴渝学者”:辜敏

重庆市“两江学者”:姜德义

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胡千庭

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陈结

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葛兆龙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

国家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

重庆市重点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秀专业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秀专业:采矿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矿山开采与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注:名单不全)

级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2010年以来,学院共有1500余名学生参加了国际、国内的500多项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73项、重庆市级奖项245项。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平台;设有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4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1项,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企业项目11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获授权专利130余项。

对外交流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蒙古国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2+2”联合本科培养。与德国克洛斯克大学开展“1+2”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访学、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年来国际交流累计达500余人次。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由象征着资源的三角形和波纹组成,下方写着学院的建院时间,四周围绕着学院院名和英文名称。

社团文化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安全协会等学生社团。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绿色文明周、爱上斑马线安全教育、绿地图设计大赛等学生活动。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