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10:13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于1997年由原重庆市92中、玄坛庙小学、艺校、玄坛庙幼儿园合并而成。
建校最早的是中学部,前身为原重庆市92中,创建于1937年,是抗日战争期间,随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的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
玄坛庙小学建校于1939年,当时校名为十一区实验中心校, 1946年更名为重庆实验小学,并附设幼儿园。1949年全国解放后,更名为玄坛庙小学。
玄坛庙幼儿园是涂山镇地区唯一的一所二级公办园,原附属于玄坛庙小学,于1958—1959学年度脱离小学,名为玄坛庙幼儿园。
在南岸区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1997年3月,重庆市第92中学与玄坛庙小学、玄坛庙幼儿园、南岸区艺校合并,成立了中、小、幼一贯制实验学校,命名为重庆滨江实验学校。1997年4月,学校规模发展到中学部25个教学班,小学部20多个教学班,幼儿园3个班。在南岸区教委的领导下,2002年滨江实验学校中小幼三个部分从经济、人事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统筹安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2018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南岸区涂山镇阳光路9号。
2023年9月,兴隆塆小学校并入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学校共计49个教学班。
(一)办学规模
截止2023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不低于41689㎡(约62.6亩),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1600㎡,300m环形塑胶运动场。有49个教学班,初中14个班,小学35个班,学生2051人。
(二)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94人。学校有高级教师12人,重庆市骨干教师3人,南岸区骨干教师36人,区级成长型骨干教师12人。
(三)硬件设施
截至2018年,学校拥有环形塑胶运动场、室内篮球馆、教学楼、学生食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致力于“平和教育”,着眼于“平和少年”的培养,坚守“平和立身,个性树人”,自觉担当“厚德精业,守望成长”,坚持“活动引领”“课程引领”“科研引领”三个引领,在“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八个维度下,集师生、家长、社会智慧,探索提出了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述。为了便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创新推出了“1+1+1+N”育人模式,即实现全体滨江学子在体育、劳动技和艺术上达成“三个1”,即“有一项体育能力、会一项劳动技能、爱一项艺术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拓展“N”项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学科及养成教育引领。纵向上,按照小学低段、高段和中学学段划分,细化为“启智明理、知行修远、明辨乐学”三个阶段性目标课程,进而通过学科及养成教育实现小学低段夯实基础、小学高段承前启后、中学学段迁移创新的目标。
学校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学校文化理念具有一致性,其实施过程正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做中学”“做中思”。我校根据“平和教育”理念、“平和少年”育人目标进行了课程设计,将学校“平和课程”目标设定为三方面:达成学生基础性发展,具备学习能力;达成学生主动性发展,具备人文素养;达成学生创造性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指导下,针对我校九年一贯制特色的优势,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我校通过整体设计对一至九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和设计,形成了学校 “平实和生”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从形态性分类,包括“平实”N学科课程 、“和生”系列活动课程。
“平实”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是平和立身的基础,其目标是达成学生间接经验体系和系统学科知识、技能的获得,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小学阶段学科夯实基础,让学生“习得”“养成”,有丰富的生长态度,重点关注“学力”效度的培养;中学阶段主要立足学科课程建设,整合学科教学内容、资源,提升课堂有效性,让学生从“习得”走向“迁移”“创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和生”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个性树人的载体,其目标是达成学生直接经验和人文、科学、创造、审美、德性等方面的发展,形成面向未来社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素养。小学部主要立足活动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凝炼富有滨江“平和教育”理念特色的课程文化,以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学部主要立足于精品课程建设,开发“适性扬才”的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展示,多渠道、多维度打造具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协作精神的高素养人才。
校 训:“平和立身,个性树人”
办学理念:“追求平和,发展个性”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博学多思、平实友善、坚忍不拔的平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