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11:39
1951年7月,为了适应全国冶金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筹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选址于原巴县马王乡(今属九龙坡区)。
1952年4月,改校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12日,万里同志(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签署命令,将学校名称改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1953年,由中央重工业部拨款,易地复兴村(今大渡口区钢铁村)兴建校舍,翌年春学校迁此办学。
1959年6月,学校搬迁至杨家坪原西南工会干部学校旧址(即南校区现址)。
198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84年,实行冶金部与重庆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85年,由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
1992年,国家教委又将校名调整为“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7月,学校划转至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99年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9月2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校址选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化龙桥。当年招收专科生,与重庆大学合作办学。
1953年,为了适应国家对一线应用人才的需求,学校由专科改为中专,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学校更名为“石油工业部重庆石油学校”,校址由化龙桥迁到大坪(即北校区现址)。
1978年9月,学校领导体制改为部、省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为主,校名为“重庆石油学校”。
198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由中专升格为专科,更名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2003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重庆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以重庆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4年5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
2011年5月21日,重庆科技学院迎来建校60周年庆典,重庆市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庆典仪式上签署了共建重庆科技学院的协议,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共同将重庆科技学院建成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
2017年7月,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7月,被认定为“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3年1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重庆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中心)。2022-2023学年,学校本科专业数为70个,涵盖理、工、经、管、法、文、艺7个学科门类。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近170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680人,博士700余人;柔性引进院士4人,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70人,有重庆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教学团队。
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冶金工程教师团队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21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硕士点;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2022年,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学生近三年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了1800余项国家级奖励。2015年、2019年两次获得第9届、第14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冠军。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重庆市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2个,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社科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截至2023年12月,2014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7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授权专利1200余件;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牵头完成的“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近五年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学会)科研奖励130余项。
据2024年1月重庆科技大学图书馆官网数据,重庆科技大学图书馆面积4.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余个;馆藏图书总量达41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210万余册,电子图书203万余册;拥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视频教学、在线学习、检索工具、专题特色等各类数据库;馆藏文献以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管理、建筑、人文学科为主。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应用科技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石油、冶金行业和成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武钢铁、西南铝、重钢、紫金矿业、德胜钒钛、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等500余家中国国内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市应急管理局、沙坪坝区、大渡口区、铜梁区等政府签订了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校徽的中心图形创意源于初升太阳映照下挺拔的油井、钢厂、城市的剪影。具有上升趋势的两组对称图形象征着以石油、冶金为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齐头并进,并带动其他学科专业蓬勃发展;图底的经纬线象征着学校发展的坐标,寓意重庆科技大学在办学的历史坐标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奔向新的高峰。
重庆科技大学的校名中英文字围绕中心图形,象征着学校办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951”为学校开始办学的年代,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环绕学校名称的小圆点象征着学校桃李满天,为国家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校徽外形轮廓取材于重庆市花“山茶花”的花瓣形态,连续的曲线也似长江滚滚的波涛和重庆连绵起伏的山丘,寓意着学校立足重庆并辐射全国,具有宽厚的办学底蕴和开拓创新精神。
校名“重庆科技大学”中文标准字体集合了国家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同时期的手书而成。
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厚德、博学、砺志、笃行八字校训从品德、学业、精神、实践等四个方面对重庆科技大学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其释义如下: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
砺志:磨砺意志,志向专一,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求师生注重陶冶坚强意志和人文精神。出自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笃行: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学问思辨贵在笃行,要求师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
重庆科技大学精神简称重科精神,是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下,全体重庆科技大学人共同的精神价值取向,是对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及机关作风的高度凝练。重科精神的完整表述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重科精神的简要表述是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三创精神”)。
“创业”是体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美好愿景的实践过程;“创新”是育人之魂,进步之道,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创优”是发展之道,大业之基,是各项工作不断进步的体现;“创新、创优、创业”(“三创精神”)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学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始终服从服务于办学宗旨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实践,也是学校实施办学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重庆科技大学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已成为重庆科技大学优秀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创业精神包含石油行业“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核,也包含了坚韧负重、千锤百炼的钢铁品质,它是一种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是人生的发展之源,是学校的发展之源,是国家民族的发展之源,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应该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创新是一所学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重庆科技大学人在新的时代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的关键所系。纵观学校的发展历史,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实现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庄严使命,要求重庆科技大学人在办学治校的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工作高标准、业务创佳绩。包括始终保持勤奋敬业的精神、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朝气和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锐气。追求卓越、争先创优是重庆科技大学文化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一所学校、一个单位的人能不能奋发向上、争先创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事业发展的水平、工作推进的成效。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是重庆科技学院人敢于竞争、勇攀高峰的如山誓言,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更是一种坚如磐石的决定和行动。
敬业爱生、立业修能、兴业立名
“敬业爱生、立业修能、兴业立名”从道德、学识、能力、目标等方面对重庆科技大学的师德师风提出了要求,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将为人为师之要,治学治教之道,尽含其中,寓意深广。
“敬业”是教师的事业发展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敬业与爱国、爱校、爱专业、爱学生、爱岗位连为一体,“敬业爱生”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连为一体。“敬业爱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基础和事业前提。教师当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事业,品德和学业同修,才学与美德并茂,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科学素养。
“立业”指教师在敬业基础上的事业发展路径。“修能”指教育工作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作为工科院校的教师还要不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立业修能”寓意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在能力,建功立业之基在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能力,才能获得事业发展的机会。
“兴业”指教师在敬业、立业基础上的事业终极目标。“立名”指重庆科技大学教师当在学校“造就名师工程”延续不绝的使命担当中,敢为人先,以不断的教学改革、不断的实践探索、不断的科技创新发扬光大教育事业,成就教学科研名师,实现“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事业抱负,为国家为民族教育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为学诚信、励学严谨、博学求新。
重庆科技大学学风是对重科精神、重科校训的局部阐释,体现为重庆科技大学师生特别是重庆科技大学学生的求学精神态度、治学行为规范。
“为学诚信”是重庆科技大学人求学治学的价值准则,体现了重庆科技大学人在求学行为和学术交流中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的治学求学态度。
“励学严谨”是重庆科技大学求学治学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重庆科技大学人在求学治学行为中严肃谨慎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学以致用的精神。
“博学求新”是重庆科技大学人求学治学的价值目标,体现重庆科技大学人在求学治学行为中兼容并包、博取新知,不断寻求科技创新的学术技术追求。
“为学诚信、励学严谨、博学求新”的学风外化为重庆科技大学学生“阳光、自信、包容、进取”的形象,使重庆科技大学学生因诚信而阳光,因严谨而自信,因博学而包容,因求新而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