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七

更新时间:2023-05-17 07:43

野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竹鞭状,下部着生块根;掌状复叶轮生于顶;小叶狭披针形,边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淡绿色;核果状的浆果近球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

植物学史

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5~55厘米。根茎匍匐,有结节,并具凹陷的茎痕;根块状纺锤形。茎基鳞片宿存、叶互生,掌状复叶,3片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7厘米,无毛;托叶卵形,长约2毫米;小叶5,少有7,羽状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较大,两端的较小,长6~12厘米,宽2.5~6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偏斜,边缘具锯齿和刚毛,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50~80朵花,花梗长8~10厘米,无毛,花萼5齿裂,无毛;花淡绿色,花瓣5,长卵形至长椭圆形;雄蕊5,花丝与花瓣等长或稍长;子房下位,2室,花柱2,结合成1个,柱头稍膨大而微弯。核果状浆果,球状肾形,直径约8毫米,成熟后红色。种子2颗,近球形,白色,直径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野三七生于海拔1100~1700米的山谷潮湿林内,喜冬暖夏凉、潮湿通风的气候环境,怕严寒酷热;适宜生长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并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和油沙地。

分布范围

野三七生于高山林下,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

繁殖方法

野三七采以播种的方式繁殖。

主要价值

野三七生用可于活血散瘀、疗伤止血;熟可用于强筋健骨、滋补。野三七还可治疗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软无力、肢体麻木、筋骨拘挛等症。

入药部位:根。

性味:味微苦、甘,性温。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咳血,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后虚弱,肺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采集加工:秋季挖取块根,除去泥沙及细根,晒干或烘干。

相关论述:《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