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2 23:16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根据著名作家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1963年,由李英儒担任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将其拍摄成同名电影,引起巨大轰动。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李英儒的女儿、导演李小龙,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并导演了20集电视剧。而总政歌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民族歌剧,使这部文学名著在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大型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启幕,就把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可歌可泣的年代。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根据上世纪五十年代李英儒创作优秀长篇同名小说创作的一部中国经典歌剧,描绘了在古城中的抗日故事。有曲折、惊险的斗争场面,在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的交织中,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金环、银环、杨晓东、杨母等感人至深的抗日英雄形象,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全民抗战图景。深情讴歌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本次演出旨在用歌剧艺术的形式来呈现我党我军领导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得之不易的胜利,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加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军队、热爱我们的党!
音乐创作立足于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戏曲和民歌、曲艺音乐的表现技法,兼以晋、冀、鲁、豫地区的音乐,进行新的加工创造,使剧中音乐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剧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大的抒情主唱段,这些唱段既与戏剧的规定情景密切相关,又能从彼时彼地、此情此景中跳出,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不少抒情唱段情真意切,在词、曲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如《思儿》、《永远的花样年华》、《不能尽孝愧对娘》、《再回来》等。
这部“八一”期间首都舞台上演的、惟一史诗性军事题材戏剧作品,以厚重的思想主题、全新的艺术手法、曲折的戏剧情节、宏阔的舞台呈现,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图景。
该剧以冀中古城的抗日斗争为背景,描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带领民众在敌占区与日伪军展开生死搏斗的故事,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该剧的改编并不是将原著故事简单地再现至在歌剧舞台上,而是根据歌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精心选择和编排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剧中众多的角色浓缩至适合歌剧舞台表现的7个人物,通过对紧张、曲折、惊险的地下斗争史实的有力再现,在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以及纯洁恋情的反复交织中,感人至深地塑造了金环、银环、杨晓冬、杨母等抗日英雄的全新形象,热情讴歌了坚强不屈、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作品的主题更为集中凸现。
为了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总政歌剧团用1年多的时间对该剧进行了全新的修改打磨。历史和现实的巧妙转换,用现代意识演绎“红色经典”是新版《野》剧的突出特色。
创作者们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回顾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叩问、反思那场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用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透过前赴后继、殊死战斗的硝烟,力求深度揭示抗战历史,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点揭露日军的野蛮暴行,使舞台充溢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辩哲理。编导者把现代人物与历史人物巧妙地置于特定情景和时空之中,展开穿越历史时空的人物、情景对话,引发观众对历史以及战争与和平的深层思考,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另外,三级升降台的立体舞台设计、多媒体影像画面的视听冲击、正面英雄人物的人性化表现、日军反面人物的真实刻画,都使这部巨制烙上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品质。 音乐的创新和突破是《野》剧的又一鲜明特色。该剧的音乐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为主要素材,兼以晋、冀、鲁、豫地区的音乐和日本音乐加以嫁接组合,旋律优美动听,形式丰富多样。唱法上也是民族、美声、通俗兼容,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年龄需要而定。其中金环、银环、杨母是民族唱法,杨晓东、关敬陶是“民美”唱法,多田是美声唱法,当代大学生陈瑶和叛徒高自萍则是“民通”唱法,这些角色的不同唱法都统一在整个剧情和音乐发展的脉络之中。
为了突出这部主旋律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总政歌剧团全力打造整齐的合唱队、乐队、群众演员队伍达200余人,舞台景观宏阔逼真,2000平方米的巨大城墙、立体流动的芦苇荡、日军高耸的炮楼、多层空间的百乐园戏园等,无不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超强的演职员阵容也为该剧增添了光彩。该剧的创作班子堪称“黄金搭档”。 编剧——孟冰:曾创作过话剧《黄土谣》、音乐话剧《桃花谣》等作品; 词作者——王晓岭:曾创作过歌曲《当兵的人》、《风雨兼程》等作品; 曲作者——张卓娅:曾创作过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等作品, 王祖皆:曾创作过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等作品; 导演——胡宗琪:执导过话剧《黄土谣》、歌剧《我心飞翔》等; 指挥——李玉宁:曾获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优秀指挥奖、全军文艺会演指挥奖等大奖; 舞美设计——黄楷夫:主要作品有歌剧《图兰朵》、话剧《商鞅》等,强大的创作班底,为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剧中人物分别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杨洪基、戴玉强、孙丽英、秦鲁锋、黄华丽、陈小涛等饰演。其中有4位演员获过“文华表演奖”,4位演员获过“梅花奖”。戴玉强为塑造好杨晓冬这一角色,两年来推掉了国外的上百场演出,潜心研究角色;杨洪基在歌剧舞台上饰演过无数感人形象,这一次是第一次扮演反派人物——日军顾问多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新颖时尚的舞台呈现,演绎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艺术地讴歌了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使歌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第十二届文华大奖
○第十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
○文华剧本创作奖
○文华表演奖
○文华舞台美术设计奖
○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第一名
○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剧目一等奖
○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编剧一等奖
○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导演一等奖
○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音乐一等奖
○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表演一、二等奖
○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指挥二等奖
为了便于深入基层演出,总政歌剧团对该剧进行了再创作,在精装演出版的基础上简化出音乐会版和演唱会版两个版本。音乐会版以小型乐队作伴奏,演唱会版以一台钢琴作伴奏,7名角色演员身着戏装进行演唱和表演。由于不用庞大的乐队、合唱队及众多的群众演员,不需要舞美器材和舞美人员,使演出方便易行。简装版演出保留了所有音乐唱段和主要台词,又有演员的舞台表演,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清晰明了,既突出了音乐性,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各种演出版本已先后在全国各地的大型剧院、工矿企业、大学校园和基层部队演出百余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国歌剧研究会等文艺界专家观看该剧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主题思想突出,剧情生动感人,事件集中,人物形象鲜明,是一次成功的改编;音乐优美动听,主要角色都有各自鲜明的音乐语汇,能够有效地推动剧情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演员表演出色,不仅演唱功底深厚,而且表演准确生动,很好地演绎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舞美设计新颖独特,传统手法和现代审美元素在舞台上得到充分运用和有机融合。 总政歌剧团先后为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和部队基层官兵以及奥运场馆的建设者组织了专场演出。许多两鬓斑白的老将军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舞台上的那些画面让我们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我们今天依然需要这种激昂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