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种

更新时间:2023-04-08 09:50

野生种,它和突变也是相对来说的。在研究中是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个体,也就是非人工诱变的,作为野生型,那么它所携带的就是野生型的基因组。但事实上,自然界本身就发生了很多的突变,然后进行选择,得到的同一个物种会有许多不同的生态型,通常是取自不同的产地。

基本介绍

基因(Gene,Mendelian 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并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野生型基因: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与之相对的是突变型基因.

突变型基因:一座位上的其他等位基因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由野生型基因通过突变产生。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称它们为突变型基因。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自我复制,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大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

定义

其实没那么麻烦,野生种和突变也是相对来说的。在研究中是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个体,也就是非人工诱变的,作为野生型,那么它所携带的就是野生型的基因组。但事实上,自然界本身就发生了很多的突变,然后进行选择,得到的同一个物种会有许多不同的生态型(ecotype),通常是取自不同的产地。对于同一个基因,不同生态型的序列会不一样,但都是野生型的。

怎么区别

是在相同的生态型背景下进行的,突变基因在序列上会有单一核苷酸位点突变,或者缺失增多,等。对于已经测序的序列可以通过PCR鉴定,但是对于没有测序的物种可以用比较传统的一些方法,比如酶切长度多态性来区别。

相互作用

生物的一切表型都是蛋白质活性的表现。换句话说,生物的各种性状几乎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相互作用,一般都是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只有少数情况涉及基因直接产物,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相互作用

依据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性质可以将它们归纳为:

互补基因。若干非等位基因只有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一性状,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变时都会导致同一突变型性状,这些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②异位显性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一起时,得以表现性状的基因称为异位显性基因或称上位基因

累加基因。对于同一性状的表型来讲,几个非等位基因中的每一个都只有部分的影响,这样的几个基因称为累加基因或多基因。在累加基因中每一个基因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表型效应,所以又称为微效基因。相对于微效基因来讲,由单个基因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称为主效基因。

修饰基因。本身具有或者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可是和另一突变基因同时存在便会影响另一基因的表现程度的基因。如果本身具有同一表型效应则和累加基因没有区别。

抑制基因。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使另一突变基因的表型效应消失而恢复野生型表型,称前一基因为后一基因的抑制基因。如果前一基因本身具有表型效应则抑制基因和异位显性基因没有区别。

调节基因。一个基因如果对另一个或几个基因具有阻遏作用或激活作用则称该基因为调节基因。调节基因通过对被调节的结构基因转录的控制而发挥作用。具有阻遏作用的调节基因不同于抑制基因,因为抑制基因作用于突变基因而且本身就是突变基因,调节基因则作用于野生型基因而且本身也是野生型基因。

微效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为数较多,以致无法在杂交子代中明显地区分它们的类型,这些基因统称为微效多基因或称多基因。

背景基因型。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基因的作用都要受到同一细胞中其他基因的影响。除了人们正在研究的少数基因以外,其余的全部基因构成所谓的背景基因型或称残余基因型。

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1932年H.J.马勒依据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关系归纳为无效基因、亚效基因、超效基因、新效基因和反效基因。

①无效基因。不能产生野生型表型的、完全失去活性的突变型基因。一般的无效基因却能通过回复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

②亚效基因。表型效应在性质上相同于野生型,可是在程度上次于野生型的突变型基因。

③超效基因。表型效应超过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突变型基因。

④新效基因。产生野生型等位基因所没有的新性状的突变型基因。

⑤反效基因。作用和野生型等位基因相对抗的突变型基因。

镶嵌显性。对于某一性状来讲,一个等位基因影响身体的一个部分,另一等位基因则影响身体的另一部分,而在杂合体中两个部分都受到影响的现象称为镶嵌显性。

资料来源

中国数字科学馆

知网空间

知识词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