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山柑

更新时间:2024-10-10 18:17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是山柑科山柑属多年生藤本半灌木多分枝,平铺地面或向上斜生;叶片近革质,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花冠多为白色;果实为椭球形,果肉红色;种子黑褐色;4-5月上旬始花,花期长达6个月,30天果成熟。

形态特征

刺山柑为多年生藤本小半灌木,倒圆锥形。株高30-50厘米,植丛冠幅4-25平方米。成株的主茎不明显,茎多分枝,平铺地面或向上斜生,长达2-3米。该植物是深根性植物,水平根较少,主根发达,根系粗壮,一年生植株根深达3米。叶片近革质,圆形、倒卵形、椭圆形,单叶互生,长1-5厘米,宽1-3.5厘米,先端常具刺尖,托叶变态为刺状。

花腋生,较大,有雄花和两性花,具有典型的雄全株性系统,花冠直径4-8厘米,白色或淡红色,多为白色。果实为椭球形,酷似西瓜,表面光泽、绿色,成熟的果实长度约2-4厘米,宽度约1.5-3厘米,成熟后自然开裂,果肉红色。种子肾形,直径约3毫米,黑褐色,千粒重约3.1克。刺山柑为冬季落叶灌木,入冬后地上茎叶全部枯死,只有沙埋的部分可越冬,次年从越冬茎上发出新枝。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该植物3月下旬萌发新枝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花,花期长达6个月,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约30天。

生长环境

刺山柑耐干旱、耐风沙、耐高温,且耐贫瘠。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在干燥的石质低山、丘陵坡地、砾石质的戈壁滩均能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是排水良好的壤土,土壤pH为7.5-8为宜。刺山柑不耐盐碱和潮湿,在地下水位高于3米的土壤上不能生长。不宜在沙地上生长。

分布范围

刺山柑起源于西亚或中亚的干旱地区,在地中海湾、西班牙等地区的很多国家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哈密、库尔勒、阿拉尔、喀什、克拉玛依伊宁)、甘肃、西藏等地。

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

圃地准备

育苗地应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无盐碱的沙壤土为好。播种时行距不应太密,播种后覆盖沙土。

种子处理

刺山柑种子小,成熟度不均匀,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仅5-10%,种子播前必须进行处理。

播种方法

刺山柑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8-30℃。但刺山柑春播比夏播整体发芽率好。种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春季低温沉积,在正常状态下无法萌发的种子也可破除休眠萌发,且幼苗生长也较健壮,故春季3-4月播种可大大提高刺山柑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质量。中国新疆南疆适宜播期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中旬;北疆适宜播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

春季直播,开沟或穴播,播深3-5厘米,每穴下种10-15粒,播种量150-250克/公顷,株行距1米×2米,第2年后进行间苗,保苗数为5000株/公顷。刺山柑耐贫瘠和干旱,生育期间可不施肥,杜绝浇水。如需补水,应在冬季或早春进行。

栽培技术

移栽的苗一般选择根系发育良好2年生的壮苗,高20-30厘米,挖苗时应保留25-30厘米主根系,挖穴栽植,穴深30厘米,苗根颈与地面平或低于地表,填土、踩实、灌水或趁阴雨天种植。株行距为1米×2米或2米×2米,保苗2500-5000株/公顷。栽植季节为春季或秋季。苗圃每年冬季灌水1次,定植后保持其湿润,但不宜水大,以防烂根,定植1年后不再浇水。

主要价值

药用:刺山柑是一种中草药,有很广泛的医用价值及经济价值。《新疆药用植物志》记载,刺山柑叶、果和根皮均可入药,主要有祛风除湿、止痛、消肿等功效,外敷患处可以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疮毒。中国民间常用其治疗关节炎、肩周炎等。

食用:刺山柑的嫩芽、嫩叶和花蕾洗净,用醋浸泡后,可炒食和作调味品,亦可以炒肉、炒蛋等,或加酱、糖等作酸味凉拌菜和调制沙拉等,欧洲各地常用来酸菜。

饲用:刺山柑初花期,植株粗蛋白质含量约为17%,粗脂肪含量4.5%,无氮浸出物26%,是牛、羊、马、驴、骆驼等喜食的牧草饲料。

生态:由于刺山柑独特的生态特性,在新疆等多风、植被稀少和沙暴肆虐地区,具有降低风速、抗击风沙、防止土地风蚀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

蜜源植物:刺山柑还是一种夏、秋季蜜源植物。

油料植物:刺山柑还是一种优良的野生油料植物。野生刺山柑植物资源作为油脂资源可用作食用油、工业原料,是沙漠地区宝贵的植物资源。刺山柑的种子富含油脂,4千克种子可榨油1千克,其营养价值与菜籽油接近,可开发为食用油。多年生刺山柑单株平均种子产量1千克以上。

保护现状

刺山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