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3 23:30
金地院位于博山城北八公里,在白塔镇北万山村西北。因寺院建于 金盆底 的南麓而故名。北万山村民叫“北寺”。
据考证,该寺始建于唐朝末年,后不断扩建成为寺院,据清嘉庆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记》载:“万山庄金地院,于元至元五年,僧福元创修之,明成化四年僧之禅重修之”。该寺院有前后两进院落和一个西挎院,寺院内有殿房40余间,占地10余亩。寺内佛像、神尊齐全,曾有数百名僧人在此诵经礼佛,是淄博地区较大的寺院之一。传至末代和尚体修时已达到500多名僧人。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体修进京受戒并赐法号“本悟”。1951年,寺院改做学校,佛像俱毁。1982年,学校迁后荒废。2001年9月该地区善男信女自发捐资动工修复。至2002年10月历时1年投资35万元,主要建筑按明清风格修葺,大部分佛像神尊已按原貌原位塑完落成。
后的金地院巍峨壮观,焕然一新。寺院门前的“影壁墙”上有一个斗大的“佛”字。山门前仁立着一块新立的石碑,上面写着“金地院”三个醒目的镏金大字。靠近碑前便看到大字的上方写着“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旁边的院墙上镶嵌着,
《重修金地院记》等四块当今首事人及捐资者的功德碑。
跨过“相公帽”式山门进大前院,右侧是与门楼齐线的红瓦平房,叫“门房”,是护寺人的住处。门前有三块龟驮碑(龟是新添的),碑均是重修寺院的老碑,年久风化,字已模糊。在石碑的北面,有一五脊六兽的殿房,里面有地藏王塑像。端座于莲花宝座,帽子上垂下两条飘带,两手捧着夜明珠。传说地藏王能把地狱门叫开,夜明珠能把地狱照亮,故有冥阳两度的神通。山门西侧是“天王殿”,南北有门,若从南门进,一眼看到的是形态端庄高大的弥勒佛,坐北朝南。上有对联“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看后,人们自会领悟。绕过弥勒佛后,背靠背的站着南无护法韦驮天尊菩萨,面朝北门肃立。威严镇摄,护法正法。大殿内两旁塑有东方“持国”,北方“多闻”,西方“广目”,南方“增长”四大天王。穿过天王殿往北不远,有当地山石垒成的半墙,墙上装砌着石栏杆,结构别致而坚固。顺东而去,拾级而上,即可看到寺院最雄伟的建筑——大雄宝殿,也是有南北门的过堂宝殿。长11.1米,宽7.9米,高8米,单檐前出厦,上覆青瓦,厦檐下有四根原建寺时的云龙攀柱,石质优良,纹理细腻,工艺精湛,完好无损。殿内塑有释迦牟尼金身像,端座在八大金钢扛的莲花盆上,左有文殊菩萨手捧莲花,右有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都脚踩莲花在释迦牟尼前侍立。塑像落落大方,栩栩如生。殿内雕梁画栋,仍然保持了嘉庆三年重修时的原样。香案一旁有馨、木鱼等法器供和尚用。殿内的十八罗汉准备塑,还在筹划之中。绕过像尊,背后塑有南海观音,站在一条金鱼上,手持净水瓶,面向北门,左有小龙女,右有招财童子侍立。
沿东侧拾级而上进入后院,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香雪楼,与天王殿、大雄宝殿在一条轴线上,依山势而建,层层拔高,气势磅礴,香雪楼二层三楹,门前的月台有五层台阶,月台周围有石栏杆。香雪楼底层为方石垒砌,一块石头少说也有几百公斤重。石门(文革已毁改为木门)、石框、石窗棂俱在,可见古人惊人的智慧和能力。石框上方墙内嵌有一青石碑匣,特别引人注目,上刻“香雪楼”三个遒劲有力的行书大字,系里人宋怀忍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时的手迹。楼内一层有三间四券门,明间塑“白衣老母”,西间塑“眼光娘娘”,东间已塑有“送子娘娘、送子奶奶”。攀木阶梯而上,二楼全是大青砖砌壁,通体一间,里面塑有玉皇大帝及仙女撑伞,金童、玉女侍前,形象逼真,神气活现。二楼的脊檩上还清晰可见重修时首事人的姓名,殿内末翻新,仍然保持了先前的古朴。
“香雪楼”西侧有西厢房,里面有功德碑,东侧有一幢瓦房是“僧房”,依北向南为序分别是“斋房”“仙师坛”(原塑有八仙)“东厢房”(原功德碑,是流通处)等。
绕过西厢房西去便是西挎院:院内建有一座碧霞元君行宫,坐北朝南,门上有一副对联,“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于大海归”,行宫前墙安着先前的石窗,里面塑有碧霞元君神像。与行宫并排的建筑是龙王殿,准备塑四海龙王及雷公电母、风婆雨伯等诸神。
金地院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几百年来是善男信女拜佛敬神的圣地,但也曾有一段过节。传说过去寺院前的古道是通往青州、济南的必经之路,一伙贼人为此强占寺院,冒充和尚杀人劫货,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后被朝廷知道派兵血洗了金地院,将斩首的贼和尚身葬南山、头埋山门之外,并竖立八棱碑压于其上,除恶惩戒,示警于世。门前栽一古槐,后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有三人怀抱之粗,树冠笼罩整个前院,树内还长出翠柏一棵,名曰:“怀 (槐)德百 (柏)世”。昭彰世人向善,可惜,碑毁树死,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