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44
金城汤池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边地之城,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当时有一个名为武臣的部将,他率兵三千人,北上进攻原赵国,接连攻克十多座城池,队伍迅速壮大至数万人,被尊称为“武信君”。他贴出告示以招降其他郡县。但有些城池据城固守,拒绝投降。其中范阳县令徐公就做好了拼死抵抗的准备。
这时,辩士蒯通前去拜见徐公,对他说:“我是本县的老百姓蒯通,因为怜悯您死到临头了,所以前来哀悼。不过,您遇到了我,可以免除这一灾难,所以,我又应该算是为您贺喜。”
徐公感觉很奇怪,便问蒯通说:“你凭什么说我就要死了呢?”蒯通答道:“你当了十多年的县官,多少人被你处死,多少人的手脚被砍断,多少人的脸上被刺了字,当时人们害怕秦朝的酷法,而不敢报复;如今天下大乱,秦朝即将灭亡,你的肚子还不很快就要挨刀了吗?如今,各路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即将到来,你却依然固守范阳,那些年轻的人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要杀死您,投奔武信君。您应该马上派我去面见武信君,因为他曾派人来找过我,想要听听我的意见。现在我也正想去见他,找一个不用血战便得以平定的好方法啊。”
徐公认为蒯通的话很有道理,便备上车马,送蒯通去面见武信君。武信君一听蒯通有妙计献上,立即向蒯通询问。蒯通说:“如今范阳县令听说将军要攻城,正在秣马厉兵,准备据城抵御。县令本是一个胆小怕死、贪恋禄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将军在攻下前面十余座城池时,见吏便杀,见兵就诛。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拼死抵抗,或许能侥幸躲过下令赦免范阳县令,并赐予他侯位,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开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后将军再派范阳令到燕赵游说劝降,这些地区的官民必会争着前来投降。这样将军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战而服人。如果将军依旧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样的做法,那么不仅仅是范阳,其他地方的城墙就会变得像金属铸造的那样坚固,护城河也像灌满了滚烫的开水一样不可逾越,你的军队就攻不进去了。”
武信君听罢,茅塞顿开,于是听取了蒯通的建议,在徐公投降时派车去迎接他,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结果,燕、赵一带三十多个城都弃守投降。
文中蒯通游说范阳县令投降的故事告诉人们,城墙不管如何坚固,城池不管多难于被攻破。也很容易从内部被轻易攻破,因此只要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就会像坚固的城墙一样抵御住各种侵袭。
“金城汤池”的意思是指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二·儒林传下·辛彦之传》:“帝尝令彦之与沉重论议,重不能抗,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
近代·华而实《汉衣冠》:“有你这样的好弟兄,好帮手,仙霞就是金城汤池,满州人插上翅膀也过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