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油田

更新时间:2022-06-17 16:33

金家油田位于山东省桓台县马桥乡境内,辖区面积约24平方千米。1974年12月以前,由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胜利采油指挥部管辖;1975年1月至1985年12月,由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滨南采油指挥部管辖;1986年1月至1999年9月,由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纯梁采油指挥部(1989年6月后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纯梁采油厂)管辖;1999年10月至2003年6月,由胜利石油管理局纯梁采油厂、胜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管理;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由胜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

地质构造

金家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南靠鲁西隆起,北接正理庄油田,构造简单,南高北低,是被断层控制的扁平鼻状构造。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沙二段,地层遭受剥蚀与上覆馆陶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油藏类型为岩性—地层油藏;储层比较发育,物性好,沙一段平均孔隙度35%、平均空气渗透率1056毫达西, 沙二段平均孔隙度35.3%、平均空气渗透率1085毫达西;储层岩性复杂,有细砂岩、粗粉砂岩、生物碎屑砂岩;储层强水敏,水敏指数在0.60~0.80之间;原油性质变化大,且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含硫、低凝固点的特征,地面原油黏度162~3069毫帕·秒,地面原油密度0.9540~0.9869克/立方厘米,含硫0.21%~0.31%,凝固点-22~-4摄氏度。

开发历程

金家地区1964年开始地震勘探,用“五一”型地震仪完成地震连片测量,测线为600米×600米。利用T2、T6地震反射标准(志)层构造图,1965年7月,部署钻探第一口探井——通17井。1965年9月,试油沙四段井段1426.60~1521.30米,油层6层5米,日产油量0.20吨;1965年10月,试油沙一段、沙二段井段856.40~995.30米,13层16米,日产油量1.70吨; 1966年10月,挤活性油抽汲,日产油量4.60吨,标志着金家油田发现。同期部署通19井,试油沙一段3层6米,酸化后日产油2.20吨,累计产油109.30吨。之后,由于地震资料质量差,构造形态不清,勘探进展缓慢。1971年至1972年,先后部署通33井、通37井等6口探井,除通37井、通58井外均见到油气显示,对油田构造、储层、油藏类型有了进一步认识。1982至1984年,对油田进行大规模钻探,先后部署金1井、金2井等12口探井,除通60井、金3井、金21井外,其它探井都电测解释油层,试油获日产0.20~4.60吨工业油流。

油田开发历经产能建设、恢复生产及滚动新建产能两个阶段。1988年7月至2001年7月为产能建设阶段。在经历20多年详探对构造、储层、产能等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1988年7月,采取“分批部署、逐步认识、全面完善”的指导方针,首先在金9块进行产能建设,钻新井30口,投产12口井。由于油稠、出砂、缺乏配套抽稠工艺,油井平均日产油小于1吨,生产不到2个月全部关井,未建成产能。1991年4月,在金10块2口老井蒸汽吞吐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对该块进行产能建设,采用蒸汽吞吐工艺,投产油井93口,建成10万吨年产油能力,标志金家油田正式投入开发。由于该油田是薄互层油藏,纯总比低(0.27),蒸汽吞吐第三周期油气比已降至0.30,开发效益变差。为寻找有效的开采方式,1993年8月至1996年10月,对油井金10-11-5等三个井组进行了火烧油层吞吐试验,开井后因无产能而关井。1999年4月,因该块蒸汽吞吐周期油汽比小于0.20,加上当时国际油价较低,81口油井因蒸汽吞吐开采无效益而停产,只开12口油井依靠余热进行常规采油,至1999年12月全部关井。至2001年7月,金10块投产油井93口,累计吞吐215井次,累计注蒸汽63.20万吨,累计采油17.10万吨,累计油汽比0.27。配套建成注汽站两座,投蒸汽发生器3台,每台设计注蒸汽能力23吨/小时。

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为恢复生产及滚动新建产能阶段。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攀升,原来无效益开采的井又有了开采价值。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陆续在金9块中部金9井-通17井区沙一段,恢复老井11口,新钻井3口,建成年产油能力0.75万吨。通过拔绕丝、补孔上返等措施恢复金10块的油井61口,恢复年产油能力2.50万吨;并在西南部沙二段油层和储量比较集中、原油黏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应用丛式井组完钻18口新井,采用水力喷射泵排砂采油工艺投产,建成年产油能力1.44万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