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竞渡

更新时间:2024-03-24 08:03

《金山竞渡》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首先以亲身经历,概括各地竞渡的不同特色,从中突出了金山竞渡以龙舟为其特色,为他处所不及;再以七个“取其”,详述金山龙舟的形状、陈设、布置、舟中人物的动作表演,面面俱到,却要言不烦;最后描述了江上群龙格斗的惊险情景及岸边观望者“蚁附蜂屯”的场面。全文描述精采细腻,刻画栩栩如生。

作品原文

金山竞渡①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竞渡于秦淮②,辛未竞渡于无锡③,壬午竞渡于瓜州④,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⑤,取其绚;撞钲挝鼓⑥,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⑦;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⑧,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𧉧捷捽⑨,蟠委出之⑩。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⑪,蠢蠢欲动。晚则万齐艓开⑫,两岸沓沓然而沸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金山:在江苏镇江市区西北,原屹立在长江中,今已成内陆山。竞渡: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水上活动,多见于南方,常常于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船比赛,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

②己巳:指崇祯二年(1629)。

③辛未:指崇祯四年(1631)。

④壬午:指崇祯十五年(1642)。

⑤旌幢(jīng chuáng):旌是古代用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幢是佛教常用的一种经幡,旌幢泛指旗帜。

⑥钲(zhēng):一种打击乐器。挝(zhuā):击打。

⑦锷(è):原指剑刃,此处形容兵器十分锋利。

⑧敁敠(diān duō):掂量手中物体的重量,此处形容人倒挂的样子。

⑨百𧉧(jié)捷捽(zuó):形容人身手十分敏捷迅速。𧉧,同蚥,即螳螂,此喻龙舟。捽,抵触、冲突。

⑩蟠委:盘旋回绕。

⑪屯:聚集。

⑫艓(dié):小船。

⑬沓沓然:形容像水翻腾沸涌的样子。

白话译文

西湖的龙舟比赛我看过十二三次,己巳年在秦淮河观看过,辛未年在无锡观看过,壬午年在瓜州和金山寺观看过。西湖的龙舟竞渡,最好看的是竞渡的人,无锡竞渡也是如此。秦淮河有灯船却没有龙船,而龙船没有什么地方比得上瓜州,而看龙船比赛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和金山寺的龙舟竞赛相比。瓜州龙船有一二十只,在龙船的船头船尾雕凿刻画,表现出龙愤怒的样子;龙船两边坐着二十个人手里都拿着大船桨,展示人的剽悍精神;龙船的中部架设彩色的船篷,船前后张挂旌旗绣伞,一派华丽绚烂的景象;敲锣打鼓,节奏鲜明;船艄后面摆放着一架武器,锋利无比;龙头上一个人表演倒足竖立,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龙尾上悬挂着一个小孩,惊险刺激。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每天都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竞赛。五月初五端午节那一天龙舟从金山寺出发,同时也有龙舟从镇江出发。惊涛骇浪、水沫横飞,群龙竞相格斗,偶尔有龙舟翻到漩涡里,水手们就迅速地把船拉出漩涡,缓慢地行驶出来。金山上观看比赛的人围拢簇拥,隔着江在两边岸上观望,像蚂蚁、蜜蜂样聚集在一起,蠢蠢欲动。天黑的时候,江边有上万只小船开动起来,两岸人群嘈杂,像开水一样翻涌沸腾。

创作背景

赛龙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至今两广、福建等地仍很活跃。作者在崇祯十五年壬午年(1642)观看了金山寺的龙舟比赛,有感而发,创作了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张岱此文的写法别是一调,真正写龙舟竞渡的文字并不多,却花费不少笔墨进行铺排,反覆描写龙舟的外形装点以及舟上设施。怒,悍,绚,节,锷,危,险,共是七状,文字大体是整齐排比的,每一状都抓住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刻画生动,重在气象渲染。这里,文字上的技巧比较明显,见得经营但并不拘谨,总体感很强烈。好像一组特写,最终才推出全景,及待写至金山上的僧人团团围聚山顶,隔江相望,可就是大场面的俯瞰了,故船如蚁附蜂聚,熙攘辏集。“蠢蠢欲动”者,虫蛰之苏醒也。居高临下,观大面积人船趱动,情形正相仿佛。“蚁附蜂屯,蠢蠢欲动”这八个字写出了龙舟盛会赛前场面之神韵。“惊湍跳沫”至“蟠委出之”只不过写各队龙舟之聚集,似非正式比赛,但已使人惊心动魄。及至大赛开始,只存一句:“两岸沓杳然而沸。”余则留待读者创造性的想象了。“丹青难写是精神”,张岱文佳,佳就佳在能以简笔传达“精神”,写出事物之神韵风采,绝非一味刻意实写。

张岱不少精采的文字常常是“无法而法”,“法极无迹”,即技巧精绝,令人看不到技巧。这气篇不仅文字上的技巧可以循到,就连结尾的技巧亦可见消息,即是所谓“费却无数笔墨,只为妙处;乃既至妙处,即笔墨却停”(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卷八批)。可见,技巧永远是必要的,便是大家,亦复如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大家之异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练,能达常人所不能达;直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不能想。”同时又说:“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须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说得很清楚。张岱此文直可视为既见技巧又不失大家风采的一篇佳作。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林邦均:文章首先以亲身经历,概括各地竞渡的不同特色,从中突出了金山竞渡以龙舟为其特色,为他处所不及。再以七个“取其”,详述金山龙舟的形状、陈设、布置、舟中人物的动作表演,面面俱到,却要言不烦,特点鲜明。最后描述江上群龙格斗的惊险情景及岸边观望者“蚁附蜂屯”的场面,是古代龙舟竞渡极其生动的风俗画。(《陶庵梦忆注评》)

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复刚:此文对龙舟的描述极为精采细腻,对竞渡场景的刻画栩栩如生,的确是了解或研究当时民俗的宝贵资料。(《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散文卷(六)——辽、金、元、明》)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生于仕宦世家,早年过着富裕的生活,喜爱游山玩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才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诣高,体裁广,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间口语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