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带街

更新时间:2023-12-24 20:57

金带街位于东江西岸,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代以前是惠州城外的居民点。现街道长300米,宽4米,东接水门路东城墙,西联西湖的西城墙,犹如一条带子,故名金带街;也有传说原街中埋有金带,故名金带街。是惠州九街十八巷之一,第三个说法是苏轼捐出御赐的金犀带所建。

街道介绍

金带街是惠城区有名的古街道,建于明代,而54号的黄氏祖居修建年代与古街相当,是金带街最著名的门户。祖居的建筑风格为传统二进式结构,院子里还有一口明代水井,在古民居中有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井,实属罕见。水井栏用红沙岩隽刻而成,经数百年磨损,依然不见裂缝。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口井常年有水,且水质良好,清澈见底。

来到金带街中段的叮咚巷,此巷只有约1米宽,巷子两边为几十米的高墙,两人要同时过必须侧身行走,人在这里行走时能发出叮咚响的回声,特别是穿木屐或硬底鞋,响声更清脆怡人,所以这里名为叮咚巷。

现在,这里繁华落尽,居民大多为老人,留守着古朴和谐的民风。这里商铺大多为杂货店,有一家老字号照相馆。在巷子中走,时不时会与挑着扁担叫卖的小贩擦肩而过。墙头不知名的花草和墙角的青苔,似乎向路人显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一旁被抛弃的碎裂的门神座则透着历史的沧桑

老屋旧址

老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走进厚重的大木门没多久,即可见一个大圆拱门。李伯说,曾经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大户人家,最后的一户在“文革”时逃到了海外。“文革”期间这里是政府办公楼,当时的人把原来的老房老厅拆除,只剩下大木门、圆门和石磨。

宾兴馆

街内的宾兴馆是当时惠州各乡绅为资助本地士子应试而建。

位于金带街三巷1.0号,现为桥西环管所职工宿舍,始建于道光八年(1828)。是惠州乡绅为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而建。据馆内现存《宾兴馆条约》碑记载:“我邑初建此馆,原为赁息,以资科费。”馆取《周礼》“以三乡教万民而宾兴之”而名。建筑深三进,阔三间。总面积640平方米,一进大门,二进中座及左右厢房保存较好,中间为硬山顶屋面,梁架为穿斗与抬梁式相结合,正门搭牵上驼墩及斗拱刻工技艺较高。正门额上镶有“宾兴

馆”三字石刻,阴刻,径约50厘米。中座墙壁镶有《宾兴馆碑记》、《宾兴馆条约》及捐资芳名碑等四通。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较为完整保存了清道光初年的建筑风貌。为人们研究封建社会的科举制、道德教育以及研究继承古代建筑技艺提供较高价值的实物资料。

该馆1990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馆

位于金带街五巷7号,是“东团”遗址。为占地642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始建于1932年,是张友仁祖居。张友仁(1876—1974),惠城区人,原广东文史馆副馆长,早年参加同盟会。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帮助惠宝抗日总队筹款,保护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至1940年将有梅花馆让与“东团”办公与住宿,为抗日做出了贡献。他还曾是广东省第二届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名人故居

位于金带街61号。此处原是惠州明代末年摄吏部(礼部)事侍郎杨起元的故居。后家道中落,后裔将故居转卖给惠州籍举人、教育家陈培基。陈在杨的故址上兴建了三进四合院。其结构为前厅、圆拱门,进为大院、二进,天井,两边为书房、后厅、储藏室。建筑中遗存了明代用材,陈在修复时旧物新用,将红沙岩鼓形柱础和圆形柱及六角形柱木质用作圆拱门的支撑。现院中尚存清中期所建的围墙。故居中还保存了“光绪十九年癸巳广东乡试中式四十四名举人陈培基立”夹石一柱,陈培基任官画像一幅。

杨起元(1547—1599),字贞复,号复所,惠城区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隆庆元年中解元,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习业、司经局洗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右侍郎摄吏部、礼部尚书等。

陈培基,字弼介,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曾任永春县令,有政声。东征军东征期间,曾出任惠阳县县长。从其官服中的补子是“雁”推测,陈曾任过四品官。

亮毅陈公祠

位于金带街37号,占地536平方米,为五进式四合院布局,此五进式为惠州少见。此门保存完好,梁架古朴简练,突钮式柱础工艺复杂,左边的五进保存较好,层次分明,为乾隆年间所建。金带街东段大多数为陈姓人,此祠是此处陈姓人的总祠。

陈氏祖居

位于金带街东出口处,门牌为水门路一巷5号,为三进四合完布局。建筑古朴精致,保存了不少的灰塑和壁画。其结构为开东南侧大门,大门西侧前为书房,进为大院,院右为旋厅,再进为三进主体,现左三进保存,右三进先是在抗日时被炸,后改建为楼房。此屋为陈宝华(字虞阶)所建。陈曾于同治年间任高官,从其官服补子是“麒麟”看,此公曾任一晶武官,与时任两广总督瑞麟关系密切,瑞麟曾为陈题书木刻对联一副:“青官苍士左右树,神君仙人高下花”,木刻对联现还悬挂于中厅。其后裔亦是人才辈出,原中国歌舞剧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著名音乐家陈紫,中国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渔洋就是他的后代。现陈家尚存数量不少的古字画和古木刻对联。

黄家祠

在环城西路.36号,是归善县(今惠阳市、惠东县、惠城区、宝安县部分地方)黄氏的祖祠。建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后改为黄氏书室。

黄家祠为三进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联接,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门两侧次间与明间前面各安放一条弓形石枋,枋下两边使用石质角替,枋上承放石狮,狮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岗石大门高峻雄伟,高3.6米,阔2.05米。大门匾额“黄氏书室”四字,楷书、阴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行书、阴刻,每字25X40厘米,字体俊逸流畅,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入门两侧有须座门墩石一对,通高63厘米、通阔54厘米。联接一、二两进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组成,中间硬山式屋顶、前后两间为卷棚式屋顶,此种做法既扩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显得富有变化。卷棚廊梁上安放八边瓜棱与梅花斗组成的联合构件承托檩条,此构件雕刻精巧别致,颇具地方特色。廊房横披装修纹饰丰富多样。整座建筑使用布灰瓦,而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显得庄重古朴。建筑内雕刻工艺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木构件驼礅,斗子精巧典雅。墙壁上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贤圣的壁画。祠堂中堂原供奉黄氏列祖列宗,每年举行春秋二祭(抗日战争前)。春祭在清明节前,秋祭在重阳节前。

黄氏是归善县的大姓,历代人才辈出,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归善县中举290人,其中黄姓中举18人,清末1人中恩进士。有的族人官至州同、州判、知县、县丞、教谕、千总。至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族人任师长、专员、县长不乏其人;教授、总工程师等高级职称者更是人数众多。

黄家祠尚存石碑两方,一为清道光壬寅年(1842)创建祠堂对由黄氏嗣孙、举人、龙门县教谕黄彬撰写的“归邑黄氏建祠序”碑;一为民国十六年(1927)的“添入牌位碑”。此两方石碑是人们研究归善县黄姓人源流、分布、族规族例的很好史料。

该祠1990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祖居

位于金带街54号,占地221平方米,二进式结构,院中左厢房保存一口明代水井,水井栏用红沙岩隽刻而成,经数百年的磨损,已凹凸不平,但保存完好无裂痕。此屋后西南是张屋后门,水井常年不干,井水清澈透凉,现还能饮用。在古民居中保存如此

完好明代古井,实属罕见。

叮咚巷

街中段北有一条叮咚巷,与金带街同为九街十八巷之一。巷道只有约1米宽,两边是高墙,人行之时,发出回声叮咚响,特别是穿木屐或硬底鞋,响声更清脆怡人,是惠州一处独具特色的居民风景点。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要有保存较好的民居古建筑、古街道。我市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要保护好此段民居古建筑、街道,为争创活动提供坚实的硬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