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4:22
1934年10月25日,金庆焕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大石区岭景乡(今河头镇)岭下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
1938年,五岁的金庆焕开始上小学,第一年是学前教育,第二年才开始正规的学习。小时候家里没吃的,金庆焕长期营养不良,后来生很严重的病,全身浮肿,头发都掉光了,不得不休学一年。因而,金庆焕用了八年时间才完成小学的课程。班里约40个学生,金庆焕的成绩保持在二三名之间。
1946年,金庆焕考上了临海大田区(今大田街道)上沙村的回浦中学初中部(今临海大田中学)。当时家里十分需要劳动力,不少家境贫寒的家庭都让孩子回乡帮忙割草放牛,而他父亲则比较开明,他相信让孩子学多点知识,将来能有个好点的前程。生活虽然艰苦,但金庆焕的成绩一直很好,还因此免交了学费。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他在上沙村的回浦中学东乡分校坚持完成了学业。
1949年6月,金庆焕初中毕业。当时深山里的大石局势令人担忧,土匪横行,出门很不安全。金庆焕面对着继续深造,还是辍学回家种田的道路,正犹豫不决时,临海县教育局和回浦中学教务处多次来信劝学,在信中明确表示升入高中可享受助学金,这对金庆焕来说真是求之不得。为了路上安全,防止山路上被土匪行劫,他的父亲让其跟随外出赶集的农民一起翻越崎岖小道,步行30公里到回浦中学上高中。由于家庭贫困,作为家中一个妹妹四个弟弟眼中的老大,当时他无法一次性交足一学期伙食费,只好住在农民家里自己烧饭,当一名走读生。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没有影响他的学业,艰苦反而磨炼了他的坚强的意志。
1952年7月,毕业于临海回浦中学高中部;同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浙江大学土木系,进校不久,他发愤读书,并很快崭露头角。
1953年3月上旬,浙江大学政治部、教务处及土木系的领导通知金庆焕,要他准备参加8月1日至4日设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华东区留苏考试,国庆节前夕,他接到北京留苏预备部的录取通知书。
在北京留苏预备部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俄语培训后,金庆焕等一批600人乘专列火车前往莫斯科。而后,他们一部分乘坐专列到西伯利亚,在行驶的火车上他才得知自己留苏就读的学校和专业——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这于他的兴趣来说似乎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因为他对数、理感兴趣,而对地质方面一点不了解。但既然到了这个地方,金庆焕认为,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要为国家宏伟目标贡献美丽的青春。
大学本科期间,根据教学安排,他们先后到了莫斯科郊区、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西高加索、土库曼斯坦、东高加索、中高加索、巴库、车臣、格罗兹尼等地进行过地质实习和野外地质调查。这四次长达11个月的野外地质实习,使他对地质和石油地质产生了浓厚兴趣。由喜欢数理专业转到地质专业,是一次决定他一生工作取向的重要转折,从此,金庆焕与石油地质结缘一辈子。
1954年9月—1959年5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读完五年大学(本科)。
1959年5月,金庆焕学成回国后,参与由教育部、国家科委组织的长达四个月的参观、学习。不久,留苏人员分配工作时,金庆焕很荣幸地被派回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并给他三周的探亲假。
1963年5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读完三年半研究生,获苏联地质学副博士学位;学业初成的金庆焕回国,他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长期在苏联留学的金庆焕被认为是受“修正主义”影响较深的人,需要参加农村的“四清”工作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地质部决定将原南京海洋地质科研所迁到广东湛江,改为地质部第二海洋调查大队,开展对北部湾盆地的油气勘探。金庆焕与南京海洋地质研究所约200名科技人员一起,开始了对北部湾盆地的油气普查。
1970—1974年,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大队(简称“二海”)完成了北部湾盆地的油气勘探,金庆焕作为大队地层油气评价组组长,参与并主持“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评价”总报告的编写工作,完成其中的地层、沉积特征及油气评价等章节的编写。
1979年,金庆焕又随地质部第二海洋调查大队(即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迁到广州。
1980年5月,担任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负责。
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同年主持完成的《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初步评价》研究报告,预测珠江口盆地始新世湖相沉积的生油潜力,被1984年以后的勘探所证实。
1982—1992年,任原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并受聘担任《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专著主编,运用板块构造观点,着重阐明晚燕山运动以来的南海地质构造演化进程,探讨南海陆缘区含油气盆地的发生发展,油气的赋存地质条件及南海的形成。
1989年,被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称号。
1990年,被原地质矿产部评为部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生。
1991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金庆焕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吴进民、谢秋元等人共同承担《南沙海域主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与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科研项目,他负责该项目总体设计的编写工作。
1995年,曾担任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地质顾问,赴前苏联中亚地区工作。
1997年10月,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同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至2006年,金庆焕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院士基金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地质条件、矿物学特征以及资源量评估方法等研究,编写出版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概论》。
2024年5月22日10时36分,金庆焕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1、在海洋油气地质方面,先后参加、参与主持和主持编写“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调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初步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地质”等一批国家级重要地质勘查和科研报告,为这些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和珠江口盆地的油气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早在1978年,金庆焕以较充分的论据提出“珠江口东部的油气远景优于西部”的观点,已被勘探所证实,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在海洋地质方面,金庆焕对南海地质及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古生物图册”和“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等重要专著。前三项对南海北部基础地质、南海地质构造、沉积盆地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作了系统的论述。最后一项对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形成的各种地质环境和赋存规律作了详细分析,为中国及时向联合国申请矿区提供了充分的科研依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金庆焕,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地质出版社,1989
金庆焕,海底矿产,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金庆焕,张光学,杨木壮等编著.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石油成因论文集》(俄文和英文);
2.《太平洋中部铁锰结核》(俄文),并负责提炼全书约7000的书评和简介。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金庆焕院士在1996年至2006年,共发表了14篇期刊论文。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金庆焕院士在2002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
培养的博士情况:杨木壮,论文《南海西北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研究》,2002年
金庆焕曾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庆焕家里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是长子,于1964年结婚,妻子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教师,婚后育有两个女儿。老大为中山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申请到美国留学,后为博士后。1968年10月6日,金庆焕的二女儿诞生。女儿生下来才5个月,金院士的老伴接到通知到苏北农场“上山下乡干革命”,通知声明要是不在24小时内离开南京,步行下乡,则开除党籍。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坚信革命第一位,家庭第二位,当时金院士正在天津出差,参加渤海海域的油气地质科研工作。无奈之下,老伴把女儿托付给保姆。然而保姆家里很穷,女儿发高烧,没有及时医治,以至于抽筋烧坏了脑子,从此智力受到影响。
后来,他们在苏北农村为二女儿找了一位丈夫,本以为女儿从此有人照顾,可以稍微安心了,可是由于之前没有了解清楚,女婿人品原来有问题,不但欺负他们的女儿,还干些小偷小摸的事。迫不得已之下,在小外孙女4个月大时,女儿和女婿离婚了,从此小外孙女就由他们带着,就像第二次当父母一样。
金庆焕院士的老伴曹老师,当年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教师,两人因人介绍而认识。曹老师评价其丈夫说,金院士这个人主要是忠厚老实,就像是石头缝里挤出来的小草,很顽强,撑起一个家实在不容易。
金庆焕搞了一辈子的石油勘探,而他自己也像是石油一样——看上去并不起眼,长期沉在地下,可蕴藏的能量非常巨大,是块宝。(广东科技报评)
金院士对工作十分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亦严格要求手下的工作人员。由于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工作容不得马虎,他特别强调勘探数据的精确性,如果工作人员交呈的数据的精密度不够,资料则会被返还,直至工作人员把数据搜集齐全和准确为止。(金庆焕秘书陈强评)